close

 

召喚與追隨      (乙年常年期第二主日)

圖: 耶穌與伯多祿。

 

主內的弟兄、姐妹:

 

隨著主受洗日的慶祝,耶穌聖誕期告一段落;今天,

我們開始了本年度常年期的第二主日。

顯而易見的,這個主日所選讀的兩篇經文都跟「

天主的召喚」有直接的關係;首先,我們看到《舊約

》時代的撒慕爾如何在睡夢中被        天主召喚(讀經一

:撒上三   3b~1019 );後來,在       天主的帶領下

,成了以色列的先知、司祭和民長。

在《新約》的時代,洗者若翰的兩位門徒(其中一位

是安德肋)以及伯多祿透過與主相遇的高峰經驗,成

了耶穌的第一批門徒(若一35~42),加入祂宣講天

國的偉大使命。

藉由這些聖召故事,我們可以看到,自古,       

天主就不斷地召叫人、與人互動往來。

在我們的生活裡,想必我們都曾聽過一些弟兄、姊妹

分享他們與主相遇、被        天主召喚後不可逆轉的見證

與改變。

由此可見,在不同的時空、在不同的場域裡,

天主依然召喚著不同的人。

對於        天主的召喚,或許,我們會感到好奇;也許,

也會問說:        天主的召叫到底意味著什麽?

在這紛擾喧鬧的世代裡,我們怎麽知道

天主在召喚我們?祂又會以什麽方式召叫人?

聽到祂的召喚後,又該做出什麽回應?

這些都是在基督徒的生活裡不得不省思的好問題。

本主日的兩個聖召故事可以為我們帶來一些啟發,幫

助我們實際地來看「蒙召、追隨與回應」的過程與典

範。

我們先來看看撒慕爾蒙召的例子;如同經文所描述的

,        天主選擇在靜謐的夜裡三番四次地向在睡夢中的

撒慕爾做出個人的召喚與邀請(撒上三3b~10)。

年幼的撒慕爾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那是        天主的召喚

;前三次,都以為是年老的司祭厄里在呼叫他。

在        上主第三次呼叫撒慕爾後,年邁的厄里才領略那

是        上主的召喚;於是便教導撒慕爾在下一次蒙召時

做出以下的回應:「請        上主發言,祢的僕人在此靜

聽」(撒上三     9)。

這句話所要表達的是心靈對        天主聖言的開放與歡迎

、知道        天主願意與他來往和溝通。

終於,在第四次聽到        天主的召喚時,撒慕爾做出了

上述的答覆。

我們可以從故事後來的發展得知,        上主與撒慕爾同

在,「使他所說的一切話,沒有一句落空」(撒上三

19)。

這表示,撒慕爾從第一次的回應後一直都在細心聆聽

天主的話語,並將        天主的訊息忠實地傳達給以色列

子民,成為以民王國的一位開路先鋒、受人敬重的「

天主的人」(撒上九     6)。

藉由撒慕爾蒙召的經驗,我們可以發現,

天主總是主動的召喚人,而且是以微妙又鍥而不捨的

方式來召喚人。

其次,        天主常用「人的感官」來引起人的注意,並

藉此召喚人;顯然地,        天主是「透過聽覺」來呼喚

撒慕爾。

再來,        天主的召喚也許無法立即被辨識;但是,它

是個「不斷開展的過程」;年幼的撒慕爾一開始無法

認出        天主的召叫,但是,在過程中藉由厄里的提點

,最終回應了        上主。

這也說明了,在回應        上主的召喚時,        天主會派遣

一些有經驗的「傳話者」或「神師」給與協助、説明

、分辨;這幾點都是我們在辨識與回應        上主的呼喚

時可以參照的依據。

今天福音中所記載的門徒蒙召故事,有很多值得我們

注意和學習的地方;首先,我們看到耶穌走過洗者若

翰和他兩位門徒的身邊,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這表示,耶穌先以視覺喚起門徒的關注,後來,藉由

曠野裏的傳話者洗者若翰的口語見證,指出耶穌就是

天主的羔羊   ( 參閱若一36);在聽到師傅的見證後,

門徒們便開啟了追尋耶穌、回應召喚的旅程。

與耶穌主動召叫撒慕爾的經驗相比,洗者若翰的兩位

門徒的蒙召經驗可說是一種「被動的主動」,也就是

說,他們先被耶穌所吸引,之後,再主動地展開追尋

之旅。

當耶穌看到包含安德肋在內的兩位門徒跟隨祂時,祂

轉過身來、問了一個問題:「你們找什麽?」

在若望福音裡,這是耶穌所說的第一句話,一個所有

願意跟隨祂的人都必需認真回答的信仰問題;換句話

說,透過這個提問,耶穌要門徒們清楚地意識到他們

願意跟隨祂到底隱含著那些期待和需求。

有的人跟隨耶穌,也許是為了滿足理智上的好奇、也

許是為了尋求出路、獲得安慰、或是為得到一個奇蹟

;我們也可以反問自己:跟隨耶穌,我們到底在尋找

一些什麽?

有意思的是,那兩位門徒沒有正面回答耶穌的問題,

反而以另一個問題來回應:「辣彼    ( 意即師父 ) !祢

住在那裡?」(若一38

這是若望福音的獨特安排,有它神學上的特殊涵意。

聖史若望使用了希臘文的meno 也就是「居住」和

「存留」來凸顯        天主聖三之間『你在我內、我在你

內』的持久、恒常的共融關係。

換句話說,福音作者藉由門徒詢問耶穌住在那裏的問

題,間接地替兩位門徒回答了耶穌的第一個問題:他

們願意尋求並加入這個存留在聖三共融內的愛的關係。

聽到門徒的這個詢問後,耶穌也沒有直接做出回答,

祂反而向他們做出了一個邀請,要他們「來看看」。

藉由耶穌的這個舉動,我們可以發現,有關信仰的追

尋與生命的歸屬,並不光只是提供一個標準答案就能

滿足和解決的;換句話說,光有「理智上的知」,卻

缺乏「用生命的體會」,在信仰上,會有截然不同的

效果與深度。

因此,耶穌邀請門徒們來看看,就是要他們懷著信任

,以整個生命進入一個「天人之間相互寓居、彼此連

結」的親密關係裏。

面對耶穌的邀請,門徒必需做出一個關鍵性的決定:

他們或是停留在原處觀望、或是進入耶穌生命的居所。

對於生命中的這個第二次召喚,兩位門徒選擇了放下

他們原先的師傅洗者若翰,服從了        天主聖言,跟隨

天主的羔羊。

由此可見,為回應耶穌的邀請,我們必需與過去的依

戀和習慣做個了斷,如此,才能有內在的自由積極地

跟隨祂、活出被召的新生命。

如同福音所記載的,後來,門徒們去了、看了、也住

下了;那時大約是「第十時辰」(若一39)。

按照聖經學者的意見,「第十時辰」,可以被解釋為

「十全十美」,也就是門徒與耶穌的相遇使得他們的

生命變得完美又成全。

另一解釋指的是,那是門徒們生命中一輩子忘不了、

不可逆轉的關鍵時刻;就在那個時間點,他們實際地

回應了耶穌、他們與生命的本源相遇、他們讓自己存

留在一個愛的親密關係裏。

福音的最後,我們看到,在經歷這個與主相遇的高

經驗後,安德肋的生命起了很大的轉化;在愛的感召

和推動下,他不願意自己獨享這份與主連結的愛的關

係,他不得不將這生命的美好經驗分享出去。

於是,他邀請自己的弟兄伯多祿來到耶穌跟前,讓他

親自體驗與主同在的美好。

因著安德肋的分享和見證,伯多祿得以跟耶穌相遇,

並獲得了一個新的身分與使命(若一42)。

此外,透過安德肋對耶穌的稱謂,我們可以看到,在

回應聖召的過程裡,他逐步地加深對主耶穌的認識:

那位原本吸引他的「辣彼」(師傅),如今,已成為

他生命中的「默西亞」(基督)!

藉由安德肋的經驗,我們可以學習到:我們的蒙召,

是為了與人分享從        天主而來的美好恩賜,藉由傳遞

和見證,會加深我們自己與他人跟耶穌的密切關係。

藉由今天的兩篇經文,我們可以看到:        天主是不斷

與人來往的「愛的邀請者」,祂以不同的方式召喚不

同的人,邀請人放下一切束縛,進到祂生命的寓所,

與祂建立一個恒常共融的親密關係。

無論直接或間接、主動或被動、幼童或漁夫、視覺或

聽覺,        天主總給人機會與祂相遇,也允許自己被人

找到,更願意已經找到祂的人把那份愛傳遞出去。

我們可以反思以下的問題:

1. 在我此刻的生命裡,我是否正在『尋找什麽』?

天主如果邀請我進到祂生命的住所看一看,我是否願

意放下自我的依戀,『與祂同行、與祂建立一個相互

寓居、彼此連結的親密關係』?

2. 安德肋首先把自己的弟兄帶到耶穌跟前,促成他跟

耶穌的相遇;我會首先邀請誰與主建立親密的關係?

讓我們祈求        天主賜予我們敏銳之恩,勇於回應祂愛

的召叫,更祈願我們在領受了與祂同在的美好之後,

努力成為愛的傳遞者,邀請更多的人看到、聽到、碰

到這生命的本源,以真實的身分活出新生命;阿們。

~謝詩祥神父      摘自梵蒂岡廣播電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uodegang 的頭像
    Guodegang

    郭德剛福傳中心

    Guodeg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