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一日、諸聖節,誦唸三鐘經前,教宗方濟各
向所有人發出邀請,讓我們向聖人們看齊,那些由
真福八端所陶冶的人、那些充滿 天主的人和對他
人需求不能無動於衷的人,他們是光明之路的見證
者;這條路對我們也是可能的。
教宗方濟各提醒我們,遵循真福八端的聖潔生活是
天主的恩賜,同時也需要我們對祂的計畫和善的啟
示作出回應,就是為他人服務。
捫心自問,我們是否知道,在祈禱中,向
十一月一日、諸聖節,誦唸三鐘經前,教宗方濟各
向所有人發出邀請,讓我們向聖人們看齊,那些由
真福八端所陶冶的人、那些充滿 天主的人和對他
人需求不能無動於衷的人,他們是光明之路的見證
者;這條路對我們也是可能的。
教宗方濟各提醒我們,遵循真福八端的聖潔生活是
天主的恩賜,同時也需要我們對祂的計畫和善的啟
示作出回應,就是為他人服務。
捫心自問,我們是否知道,在祈禱中,向
真正的財富是被 天主所愛
十月十三日、主日,在帶領信眾誦唸三鐘經時,
教宗方濟各省思了當天福音內容:一位富貴少年
跑向耶穌,問祂說,為承受永生,該做什麼?
(參閱:谷十17)。
教宗指出,首先,這位少年跑向耶穌;儘管,他
有許多財富,但是,他並不滿足,內心感到不安
,他在尋找更圓滿的生活;就像病患和附魔的人
九月二十二日,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教宗方濟各帶領
信眾誦唸《三鐘經》,在唸經前的講話中,他省思了
當天福音谷九30~37的內容。
福音中記載說,耶穌指著一位小孩子給祂的門徒看。
教宗解釋道,耶穌教導我們,真正的權力,並不在於
最強者的統治,是照顧最弱小者。
孩童沒有權力;他有需求。
教宗說:當我們照顧人時,我們承認,人一直需要生
命。
與耶穌相遇能改變生命
九月十五日、主日,在梵蒂岡宗座大樓帶領信眾
誦唸《三鐘經》時,教宗方濟各省思當天福音的
內容,闡釋了伯多祿回答耶穌『你們說我是誰呢
?』的提問時的態度。
伯多祿答說『禰是默西亞』。
可是,耶穌開始談論自己必須要受苦和死亡時,
伯多祿則持反對態度,以致諫責祂。
七月二十一日,在梵蒂岡宗座大樓主持誦唸
《三鐘經》祈禱活動,唸經前,教宗方濟各
省思了當天 主日福音谷六30~34的內容。
教宗向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的信眾提問道:
我們是否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停下來?
在每日的喧囂中尋找一點『內在的無人煙之
處?』
或是,我們因著匆忙,對行事的焦慮,無法
花片刻的時間與自己和 天主相處呢?
六月三十日,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教宗方濟各主持
誦唸《三鐘經》祈禱活動;唸經前,他講解了當天
福音記載的耶穌治好患血漏的婦人和復活雅依洛的
女兒的內容。
那位患血漏病的婦人摸了耶穌的衣裳,就被治癒;
耶穌拿起那位被宣布已死亡的小女孩的手,那女孩
就立刻起來行走。
在當時的社會,這兩位女性被視為不潔的,不能與
她們有身體上的接觸。
六月九日,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教宗方濟各帶領信眾
誦唸《三鐘經》;在唸經前的講話中,他說,在當天
的福音中,聖史馬爾谷記述了耶穌在祂公開生活之初
人們對祂做的事情的不同反應:
『祂瘋了!』
『祂附有邪魔』。
教宗指出,因著聖神的力量,耶穌宣講和治癒病患,
正是聖神使祂自由,因而能夠去愛。
面對財富,耶穌是自由的;事實上,祂選擇了貧困和
五月十五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周三公開接見活動
時,教宗方濟各引用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書信:「
現今存在的有信、望、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格前十三13),以愛德為主題展開要理講授。
「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愛不嫉妒、不誇張、不
自大、不作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
事、不以不義為樂,卻與真理同樂;凡事包容、凡事
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格前十三4~7)。
聖保祿宗徒寫信的對象是一個互相對立、爭吵不休的
三月二十九日、聖周五下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
大殿主持主受難日禮儀;旅居羅馬的樞機、主教以及
四千五百位信友在場參禮。
教宗府講道神師坎塔拉梅薩 Raniero Cantalamessa
樞機在禮儀中講道,他說,耶穌來,不是為完善人們
對 天主的觀念,是為顛覆這種觀念,藉著死在十字
架上展示 天主的真面容。
坎塔拉梅薩樞機強調,事實上,只有當耶穌在十字架
上被高舉時,人們才知道祂是誰。
三月十七日、四旬期第五主日,在梵蒂岡宗座大樓
帶領信眾誦唸三鐘經時,在唸經前的講話中,教宗
方濟各省思了基督犧牲的最終意義。
在福音中,基督提到祂的苦難說,人子要受光榮的
時辰到了。
教宗指出,對 天主來說,光榮,並不相應於人類
的成就、名聲或名望。
對 天主來說,光榮是愛,愛到甚至要獻出生命。
對祂而言,祂受光榮,意味著獻出祂的生命、讓人
三月十日、四旬期第四主日,在三鐘經祈禱活動中,
教宗方濟各表示,「基督來,不是為了譴責,是為了
救世人」;祂擁抱我們的生活,沒有要我們受審判,
不對我們作裁決。
他邀請信眾想想,耶穌來到世界上,不是為譴責世人
,反而是為了施予救恩。
當天的福音若三14~21記載了耶穌善師與尼苛德摩這名
法利塞人、猶太人首領的對話,耶穌向他解釋了自己
的使命。
二月二十八日的周三公開接見活動中,還有一點
感冒症狀、聲音略帶沙啞的教宗方濟各,將他以
惡習與德行為主題的要理講授稿件交給聖座國務
院的奇安帕內利(Filippo Ciampanelli)蒙席,
由他代勞宣讀。
在稿件中,教宗談論了嫉妒和貪圖虛榮兩種惡習
,它們都渴望成為世界的中心,想要剝削一切和
所有的人,成為所有讚美和關愛的對象;這惡習
能藉由聖保祿的教導來克勝。
請對罪說:『到此為止』
二月二十二日,教宗府講道神師坎塔拉梅薩樞機在
發表的視頻中反思了耶穌對犯姦淫的婦女說的一句
話。
當時,控告她的人一位一位地溜走了,只剩下耶穌
和那婦人。
耶穌對她說:「婦人!沒有人定妳的罪嗎?」
婦人答說:「主!沒有人」。
元月二十八日,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
教宗方濟各帶領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眾
誦唸三鐘經時,他省思了當天福音谷一21~28
記載的耶穌在葛法翁驅魔的事蹟;他敦促信眾
要警醒,不要讓心靈被邪惡禁錮。
在講話中,教宗提醒信眾要留意『窒息自由的
鎖鏈』,並給這些鎖鏈起了名字。
他舉例說,我想到成癮,它們使我們成為奴隸
,一直揮霍能源、財產和情感。
一月二十四日上午,在主持周三公開接見活動的
要理講授中,教宗方濟各繼續省思『惡習與德行
』的主題;這一次,是關於吝惜的罪。
教宗說,這是一種依戀金錢的形式,阻礙人慷慨
大方。
這個罪不僅涉及到擁有大量財富的人,也是一種
橫向的惡習,往往與帳戶餘額毫無關係;這是一
種心病,不是錢袋的問題。
教宗的省思取自沙漠隱士們的智慧;他們指出,
元月二十一日,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教宗
方濟各帶領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眾誦唸三鐘
經時,他省思了當天福音谷一14~20的内容。
福音記述,耶穌召叫首批門徒跟隨祂,並且使他們
成為漁人的漁夫。
教宗指出, 上主喜歡讓我們參與祂的救贖工程,
祂願意我們與祂一起積極行動,希望我們擔負起責
任並成為行動的主角。
教宗表示,基督本身不需要人來傳播祂的聖言,祂
元月十七日,在周三公開接見活動中,教宗方濟各
繼續以惡習與德行為主題的要理講授;他邀請眾人
關注邪淫之罪。
繼上周談論了貪饕之惡後,本周探討另一個「總是
蟄伏在心門的惡」,即:邪淫。
「貪饕,是對食物的貪婪;這第二個惡習則是一種
『對他人的貪婪』,也就是人彼此之間,特別是在
性方面的有害關係。
請注意:在基督信仰中,並不譴責性本能,沒有責
元月十四日、主日,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
教宗方濟各帶領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眾誦唸
三鐘經時,他省思了當天福音若一35~42記載的最
初兩位門徒與師傅相遇的事跡。
教宗指出願意跟隨師傅的三個必須的條件,就是:
尋找祂、與祂同在以及宣講祂。
教宗說,無論是在兒童、青少年、青年、成年人時
……我們每個人都有與耶穌第一次相遇的經驗。
我第一次遇到耶穌是什麽時候?
一月七日,主受洗節,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
教宗方濟各帶領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一萬二千名
信眾誦唸三鐘經;唸經之前,他省思了當天福音記述
耶穌受洗的內容。
通過在約但河接受若翰的洗禮,耶穌開始了祂的使命
,這表明祂願意接近罪人,祂是為他們、為我們所有
罪人而來。
教宗指出,通過洗禮, 天主使我們成了祂的子女;
同時,教宗清楚指出,受洗時,在每個人身上發生的
將臨期,聖座第二場默想:
耶穌聖誕,我們要布置內心的馬槽
十二月二十二日,在保祿六世大廳,教宗府講道神師
坎塔拉梅薩(Raniero Cantalamessa)樞機帶領了
將臨期第二場默想,樞機以『那信了的人是有福的』
為主題,談到西方國家編造出神話故事和人物,以此
取代福音內涵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