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十二日,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中,教宗方濟各
表示,祈禱能行奇蹟,防止人心硬化、忘記憐憫。
信徒的祈禱能改變教會;推動教會前進的,不是我們這些
教宗、主教和司鐸,是像亞納那樣勇敢求賜恩寵的聖人。
當天選自《撒慕爾紀上》的第一篇讀經描述了兩位主角:
一位是亞納,她因自己不孕苦惱,含著淚哀求
上主賜予她一位兒子。
另一位是司祭厄里,他坐在聖殿內的椅子上,從遠處漫不
經心地看著亞納。
亞納在心內訴說,嘴唇微動,厄里絲毫聽不到她的聲音,
卻以惡言侮辱她的默禱,認為她只是個酒鬼。
相反地,正如之後所發生的,亞納的哀哭正向
天主爭取她所要求的奇蹟。
教宗說:亞納在心內訴說,嘴唇微動,聽不到她的聲音;
這是一位有信德和勇氣的婦人,她懷著悲痛、含著眼淚向
上主求賜恩寵。
教會內有很多這樣的好婦人,她們有如賭博般前去祈禱!
我們只提及一位偉人、聖婦莫尼加,她以淚水求得兒子聖
奧思定皈依的恩寵;類似的婦人還有很多!
司祭厄里是位可憐的人,教宗對他感到一絲同情;因為,
教宗在自己身上也發現了很多相似厄里的缺點,因而能深
刻地理解他。
教宗說,我們是多麽輕易地判斷他人啊!我們不費氣力就
冒昧地說:『他心裏裝的是什麽?我不知道;但是,我什
麽也不說』。
當內心缺乏憐憫時,就常會往壞處想;不理解那在悲痛與
苦惱中祈禱,將悲痛與苦惱交托於 上主的人。
耶穌在橄欖園經歷過這樣的祈禱,無盡的苦悶和悲痛使祂
汗如血流;祂沒有責怪 天父,只是說:『
父啊!禰如果願意,請給我免去這杯罷;但要照禰的意願
成就』(路廿二42)。
耶穌沿著婦人亞納走過的路,以溫良做出回答。
我們經常祈禱,向 上主祈求,卻總是達不到與
上主較勁、含淚哀求恩寵的程度。
教宗再次提到那位布宜諾賽勒斯父親的故事 : 九歲的女兒
病危、住院,他連夜趕往盧漢聖母朝聖地,徹夜伏在聖殿
外的柵欄上哀求女兒獲得痊癒的恩寵。
第二天清晨,當他返回醫院後,發現女兒已經痊癒了。
教宗說:祈禱能行奇蹟;奇蹟能在基督徒身上發生,不論
他是平信徒、還是已經喪失憐憫心的司鐸和主教。
信徒的祈禱能改變教會;推動教會前進的,不是我們這些
教宗、主教、司鐸和修女;是聖人!
聖人,就是這些如同婦人亞納那樣的人;聖人,就是那些
敢於相信 天主是 上主,是祂主宰一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