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十二日,在聖瑪爾大之家清晨彌撒中,教宗方濟各
問道:在福音的記載裡,那些蒙 上主俯允所求的人是
如何祈禱的呢?
教宗進一步強調,許多聖人活出了對耶穌的信德和克服
萬難的勇氣,這是基督徒祈禱的特色。
這兩天,禮儀選讀的福音接連提及耶穌治癒癩病人和癱
子的事蹟(參閱:谷一40~二12)。
他們兩人都懷著信德祈求耶穌;癩病人鼓起勇氣對耶穌
提出請求說:「禰若願意,就能潔淨我」。
耶穌立即答道:「我願意」。
這正是福音所教導的:「為信的人,一切都是可能的!
」(谷九23)
教宗解釋道:「當我們來到 上主前祈求恩典時,必需
始終發自信德、懷著信德祈求說:『我相信禰能治癒我
、我相信禰能成就這事』;就像昨天的癩病人和今天的
癱子那樣,鼓起勇氣提出請求。
這是憑藉信德的祈禱」。
因此,福音敦促我們反省自己祈禱的方式;我們祈禱時
「絕不可像鸚鵡一樣」、或是漫不經心;反之,我們應
當「懇求 上主幫助我們的小信德」,在重重困難前也
是如此。
事實上,許多福音章節都敘述了那些需要協助的人難以
接近耶穌,這範例對我們每個人也裨益良多;舉例而言
,當天的福音記載,耶穌講道時,聚集了很多人,躺在
病床上的癱子居然被抬到屋頂,從上縋下,以求接近
耶穌。
教宗強調,「有志者事竟成」,萬難必能被克服。
接著,教宗引述諸多聖人,特別指出聖奧思定的母親、
聖婦莫尼加也曾為她兒子的悔改痛哭祈禱,最終,如願
以償。
這需要「有勇氣向 上主提出請求」,「勇於冒險」,
即使所求之事可能無法立即實現。
最後,教宗總結道:「基督徒的祈禱源自對耶穌的信德
,必需始終懷著信德克服萬難。
上主曾對我們說:『你們求,必要給你們』(瑪七 7)
;我們也應相信這句聖言,滿懷信賴之情,且始終懷著
信德冒險,這就是基督徒祈禱所具備的勇氣。
倘若,祈禱缺乏勇氣,就不是基督徒的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