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聖座第一場默想:
重新燃起感恩聖事的奇異感
圖 : 教宗府講道神師坎塔拉梅薩樞機帶領聖座人員
進行了四旬期第一場默想。
三月十一日,在保祿六世大廳,教宗府講道神師
坎塔拉梅薩樞機帶領聖座人員進行了四旬期第一
場默想;樞機強調,在這個似乎失控的世界中,
感恩聖事乃是耶穌與我們同在。
他省思了重新燃起感恩聖事的奇異感。
『你們拿去吃罷!這是我的身體』(瑪廿六26)
;在今年的四旬期,帶領聖座人員進行的默想,
坎塔拉梅薩(Raniero Cantalamessa)樞機以這句
話為主題。
首先,樞機解釋,感恩聖事臨在那『永遠將得勝
者和犧牲者的角色顛倒』的歷史事件中。
在十字架上,耶穌將犧牲者轉化為真正的得勝者
;依照聖奧思定的説法,因為是犧牲者才得勝。
因此,感恩聖事提供解讀歷史的真正秘訣,向我
們保證耶穌與我們同在並非只出於意向,是真正
臨在於這個似乎隨時失控的世界上。
在新冠疫情給人類造成的許多不幸中,至少,從
信仰的視角看,有一個積極的效果;正是疫情讓
我們意識到,我們需要感恩聖事,沒有它,就會
感到空虛。
在二零二零年疫情最嚴重的時期,通過電視螢幕
參加教宗方濟各每天在聖瑪爾大之家舉行的彌撒
聖祭,令數百萬 天主教徒深為感動。
另一方面,感恩聖事是每個禮儀時期的中心,並
不亞於其它時期,四旬期也如此;這是我們每天
所慶祝的、每日的逾越奧蹟。
我們在這方面的理解所取得的每個微小進步,都
會轉化為個人和教會團體在靈性生活上的進展。
然而,不幸的是,感恩聖事因其重複性,容易被
當做例行公事、是件理所當然的事。
坎塔拉梅薩樞機提到若望保祿二世在《活於感恩
祭的教會》通諭中的教導指出,基督徒必須不斷
發現、並永遠保持感恩聖事的奇異感( 6 號)。
正因為如此,重新燃起感恩聖事的奇異感,為這
四旬期的省思就派上了用場。
教宗府講道神師指出,最初,教會將聖道禮儀與
聖祭禮儀分開舉行;《宗徒大事錄》記載,宗徒
們每天都成群結隊地前往聖殿,他們在那裡聆聽
《聖經》,與其他猶太人一起誦讀聖詠和祈禱;
他們所行的,都是今日聖道禮儀中所有的一切;
然後,回到自己家中,單獨聚在一起擘餅、就是
舉行感恩聖事(參:宗二46)。
很快,這種做法就無法實行;一方面、因為猶太
當局對他們的敵視;另一方面、也因為《聖經》
對他們而言已有一種新的意義,一切都指向基督。
就這樣,聆聽《聖經》從聖殿和會堂搬到了基督
徒敬禮的場所,逐漸形成如今的聖道禮儀,在感
恩祈禱前舉行。
西元第二世紀,在聖儒斯定的描述當中,在感恩
聖事中不僅有聖道禮儀,而且被稱為『宗徒們記
憶』的四部《福音》和《書信》、即《新約聖經
》也與《舊約聖經》一起宣讀。
的確,在禮儀中,聆聽聖經誦讀比在其它場合閲
讀能獲得一種新而更強的意義;其目的不在於更
好地瞭解《聖經》,就如在家中或聖經學校閲讀
那樣,是認出在擘餅時臨在的那一位,每一次都
啓發我們正準備領受這奧蹟的特定一面。
坎塔拉梅薩樞機舉例說,在耶穌顯現給厄瑪烏二
門徒的事件中就是一個典範,聆聽耶穌對《聖經
》的解釋,他們的心開始變得火熱,乃至在擘餅
時認出祂來(路廿四13~32)。
耶穌復活後的宣講,正是教會歷史上首次的聖道
禮儀。
此外,在彌撒中,《聖經》的話語和事件不只是
被敘述出來,更是重現出來;讓記憶成為現實和
臨在,讓那時發生的事成為此時、今天的事,正
如禮儀中所表達的那樣。
為此,我們不僅是聖言的聆聽者,也是交談者和
參與者;禮儀中的話語是向我們在場的人説的;
我們受邀取代被呼喚的人物的位置。
為幫助瞭解這個概念,坎塔拉梅薩樞機舉例說,
在第一篇讀經中,讀到 天主在燃燒的荊棘中向
梅瑟説話;在彌撒中,我們面前就是真正燃燒的
荊棘。
另外,在讀到依撒意亞先知口舌接觸到火炭,使
他潔淨,好去履行使命;我們就是準備在口舌上
領受真正的火炭,這是耶穌來,帶到地上的火。
最後,坎塔拉梅薩樞機總結道,在禮儀中宣讀的
《聖經》,所産生的效果超出人類的各種解釋,
就像聖事所産生的意義那樣;在 天主的啓示下
寫成的文字也有治癒的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