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洗」和「宣講耶穌」
出十七 3~7;羅五 1~2,5~8;
若四 5~26,39~42
「 小德蘭福傳之友 」曾慶導神父讀經反省
領洗與四旬期有很密切的關係,原因是,在此期間
,我們反省生活時,都應該以四旬期紀念主耶穌的
救贖及我們領洗作基督徒時的許諾作為光照和準則。
不少慕道者也是在四旬期作最後的領洗準備,因此
,今天的讀經都很恰當地顯示出聖洗聖事的意味。
在讀經一, 天主命令梅瑟以棍擊石、給在曠野中
流浪的以色列人水喝,這是聖洗聖事的一個預象。
在福音中,主耶穌的行為:祂和一位撒瑪黎雅婦人
在公開場所談話,並要求她給水喝,與當時社會和
種族的「規條」背道而馳 (當時,男女授受不親、
猶太人和撒瑪黎雅人互相鄙視) ,以致祂的門徒也
十分不解。
主耶穌沒有受限於這些規條,反而大膽地和那婦人
接觸,也很有技巧地把救恩帶給她,並且藉由她將
救恩帶給鎮上其他的撒瑪黎雅人。
《若望福音》記載的這個故事,包含了領洗聖事的
幾個重要幅度:給予生命的活水、對基督的信仰、
真正的宗教朝拜以及領洗後的福傳使命。
一、首先,撒瑪黎雅婦人在中午時分到雅各伯井打
水,不是一位好婦人會來打水的時間。
主耶穌當然知道這點;但是,祂以要求這婦人給一
點井水喝為由,有意拯救她,賜給她生命的活水。
『在圍繞著水的交談中』,婦人的概念和主耶穌的
概念是在完全不同的層面;婦人所想的是物質的水
、現世的水,但是,主耶穌想的卻是「精神的水、
永生的水」。
跟隨耶穌一段時間的門徒比那婦人也好不了多少,
他們的食物和主耶穌想的食物也不是同一個層面。
我們時常發覺,還未認識基督時,人們的思想和所
追求的總是離不開物質的層面,但是,物質的東西
真的沒有辦法滿足人心靈的渴求,所以,會如同婦
人說的:「先生,請給我這水 (生命的活水) 吧!
免得我再渴」。
「活水」,在《若望福音》指的是在聖神內的生命
,這生命是藉著對耶穌的信仰獲得的。
「活水」也指向「施洗」(參若四 1),而且,正是
在洗禮中聖神傾注給受洗者永恆的生命 (參若六63
) 。
二、在和那婦人的互動裡,主耶穌慢慢顯露自己的
身分;而且,婦人對主耶穌的信德也逐步增長。
開始時,她自覺與耶穌有很遠的距離 (「祢既然是
猶太人,怎麽向我一位撒瑪黎雅婦人要水喝」);
聽了主耶穌「活水」的言論後,她開始禮貌地稱呼
耶穌「先生」,接著,被耶穌點出她在罪中的婚姻
時,她認出「耶穌是先知」。
後來,她聽到耶穌說要以心神和真理朝拜 天父後
,心裡開始懷疑耶穌是默西亞;而且,耶穌也用舊
約代表雅威名字的「我是、我是自有者」 (參出三
14)來給她一個肯定的回答;「同你談話的我,就
是⋯⋯」。
因著婦人的作證,鎮上許多的撒瑪黎雅人信從「
耶穌確實是世界的救主」,他們也得到了「活水」
的恩賜。
很明顯的,若望在這裡表達了 天主的恩賜和我們
信德的回應是同等重要的; 天主要給我們生命的
活水,但是,我們對耶穌要有信心、要有意願聆聽
耶穌的話、有意願挽留耶穌住下 ⋯⋯。
三、真正的朝拜,不依賴外在的某一地域或某一處
,是用心去做,按著真理去實踐。
主耶穌在這裡說的並沒有「宗教混合主義」的意思
,不表示「什麽宗教都一樣」;剛好相反,祂強調
宗教信仰要建基於真理之上。
真理,不是相對的,是有客觀標準的,是「真理之
神」指引我們到一切真理,把耶穌從 天父所領受
的傳告給我們 (若十六13~15) ;所以,真正的朝
拜應當有如這婦人,從逐漸明白到接受、再由衷地
朝拜:相信耶穌為默西亞、為世界的救主。
四、福傳使命:撒瑪黎雅婦人信仰的增長,促使她
不得不把遇到默西亞的喜訊告訴別人,就像安德肋
把遇到默西亞的喜訊跟弟弟伯多祿分享一樣 (參若
一41) 。
她拋下她的水桶 (水桶象徵她過去以為能給她解渴
的信仰),由一位要避開眾人的罪婦變成一位向眾
人宣講基督 (默西亞) 的證人。
就如主耶穌派遣宗徒外出傳教時說的「莊稼多、工
人少」(瑪九37);今天的福音中,耶穌也對門徒說
:「舉起你們的眼,細看田地,莊稼已經發白,可
以收割了」(若四35)。
鎮上所有的撒瑪黎雅人都是這「發白的莊稼」;每
一位領了洗的基督徒都要像那婦人一樣,回到自己
的「鎮上」把耶穌傳給人。
五、接受洗禮不是有如加入一個社交團體俱樂部,
接受洗禮是『承認自己不是一位義人」,並且需要
得到罪的寬恕、與 天主和好、獲得永遠的生命。
信仰也不只是理智上相信一些真理,更是對
天主子、救世主耶穌基督這位「是 神又是人」的
信仰和委身。
對基督的委身,就是基督應該成為我們整個生命的
楷模。
在今天的讀經二,聖保祿強調,我們是因信主耶穌
成義的,主耶穌藉著自己的死亡使我們有罪的人與
天主和好;「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基督就為我
們死了,這證明了 天主怎樣愛我們!」
基督宗教最基本的教義是,耶穌基督這降世的
天主子「是 神、又是人」,為了愛人類、拯救人
類脫離罪惡,祂付出最大、最重的代價,以十字架
的死亡贖回了我們的生命。
天主教是既講「 神的救恩」,又講「人的善工」
的宗教 (救恩在先、善工在後作為回應),絕不是
「只講人的善工、不講 神的救恩」的宗教。
東方宗教不知敬拜降生的 天主子基督,只注重作
好人的靈修,雖然不錯,但是,大大不足,更缺乏
救贖的能力;因為它沒有能力使人與「人以外」的
神建立關係 (有些東方宗教甚至根本否認人之外有
神存在)。
人要擺脫罪惡的漩渦而上升,是絕對需要神的下降
的,「除祂(耶穌基督) 以外,無論憑誰,絕無救
援;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字使我們
賴以得救的」 (宗四12) 。
主耶穌也說:「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
父那裡去」 (若十四 6)。
因此,基督宗教在宣講作好人之前,首先要宣講
耶穌基督。
我們華人基督徒若不提救主耶穌,只講作好人,是
絕對不夠的,不是真正服務他人。
其實,沒有耶穌的救贖功勞在先,人無法作好人;
因為,在 天主面前,沒有人可稱為義人,所有人
的成義、得救,包括亞當和亞當以後、耶穌降生之
前的人,包括孔子、孟子,都是歸功於二千多年前
耶穌一次而永遠的奉獻犧牲。
回應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流露對人的愛,也是衡量人
所做的好事的唯一標準,這是我們基督徒對自己的
信仰應有的自我認知,也是對「領洗」的無窮價值
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