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事最卑微者的聖人德肋撒修女
圖: 加爾各答的德肋撒修女為窮人慷慨分施
天主的慈悲。
九月四日,是加爾各答德肋撒修女被冊封為聖人兩周年
紀念日,當時的封聖大典在聖伯多祿廣場由教宗方濟各
主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十二萬名信友參禮;教宗稱讚
德肋撒修女藉著款待和維護人的生命,總是樂於服事眾
人,她是窮人的母親和慷慨分施 天主慈悲的人。
教宗在那個機會上『推崇德肋撒修女努力維護人的生命
,俯身照顧那些虛弱、被遺棄在街頭等死的人,認出
天主賦予他們的尊嚴;她告誡塵世的權勢者們,必須在
他們所製造的貧窮面前承認自己的罪行。
對德肋撒修女而言,慈悲有如鹽,給她的每項善工添加
味道;慈悲有如光,照亮那些處在黑暗中的人,他們甚
至無力再為自己的貧窮和痛苦哭泣』。
今天,我向全體義工界推薦這位女性和奉獻生活者的典
範,願她成為你們的聖德模範!願這位不知疲倦的慈悲
善工者幫助我們日益懂得愛是我們行為的唯一準則;愛
,不求回報、不受各種意識形態束縛;愛的對像是所有
的人,不分語言、文化、種族或宗教。
從史高比耶到加爾各答
一九一零年八月二十六日,加爾各答德肋撒修女生於史
高比耶(Skopje),就是現今馬其頓共和國首都的一戶
阿爾巴尼亞 天主教家庭,原名依搦斯‧龔莎‧波雅舒
(Anjezë Gonxhe Bojaxhiu)。
依搦斯十八歲進入洛雷托聖母傳教女修會,並於1928年
前往愛爾蘭;一年後,她被派到印度傳教。
1931年,年輕的依搦斯修女發了初願,取名叫瑪利亞˙
耶穌聖嬰德肋撒;因為,她熱愛里修的聖女小德肋撒。
在隨後將近20年中,她都在修會辦的學校為富裕家庭的
女學生教授歷史和地理。
學校位於加爾各答東部的恩塔利(Entally),後面就是
莫蒂希爾(Motijhil),印度很大的貧民窟之一。
『第二次被召叫』和創立仁愛傳教女修會
這個現實狀況使依搦斯修女萌生離開修院,要為窮人中
最貧窮者服務的想法。
日後,德肋撒修女回顧當時的情形說,一九四六年九月
十日的夜晚,她感受到第二次被召叫;那個夜晚,她在
開往大吉嶺(Darjeeling)的火車上,親身接觸到極為
貧困的處境,內心再次聽到被釘十字架的耶穌的呼喊:
『我渴!』這句話。
『我渴!』便成了德肋撒修女靈修生活的座右銘,而且
寫在日後成立的仁愛傳教女修會的每所會院和每座聖堂
內。
一九四八年八月十六日,依搦斯修女離開恩塔利會院,
換上當時印度最貧窮婦女穿的白底藍邊的莎麗,後來,
這身莎麗便成了仁愛傳教女修會的會服。
從那時起,依搦斯修女便展開她全心服事窮人的新使命
,並改名為德肋撒修女。
一九四九年三月,德肋撒修女的一位學生加入她的使命
,為成立一個新修會奠定了基礎。
新修會正是以照顧窮人中最貧窮者和所有被社會排斥的
人為使命,效法亞西西的聖方濟各過簡樸的生活;這所
修會於一九五零年十月七日獲得教區承認。
效法聖母,服事窮人中最貧窮者
在仁愛傳教女修會的神恩中,包含特別敬禮聖母瑪利亞
的兩個幅度 : 首先效法聖母往見依撒伯爾,為了年邁有
需要的表姐,服事窮人中最貧窮者,不求回報;其次,
敬禮聖母聖心,效法聖母的德表,尤其是她的謙卑、靜
默及深切的愛德。
修會的擴展
一九五二年八月二十二日,新修會又成立了臨終者之家
,照顧被醫院拒之門外的眾多病人。
一九五三年,為接納這所修會日益增加的新修女,加爾
各答總教區騰出新住宅供德肋撒修女使用;這座會院至
今仍是仁愛傳教女修會的母院。
隨著修女人數的增長,新修會創辦的服務中心和工作範
圍也在增加,從痲瘋病院到康復者恢復工作能力中心及
救助被棄兒童或孤兒機構,無所不有。
一九六五年二月,保祿六世教宗批准仁愛傳教女修會為
具有宗座權利的修會,並能在印度境外建立會院,擴展
愛德工作。
之後,修會成立了一個度默觀生活的分支和兩個在俗修
會;一九八一年,還成立了仁愛傳教男修會。
榮獲諾貝爾和平獎
與此同時,德肋撒修女的名聲傳遍全世界,一九七九年
,她榮獲諾貝爾和平獎,頒獎機構表揚她為克勝貧窮和
困窘做出的貢獻;因為,貧窮也能危害和平。
此外,在上個世紀80年代,德肋撒修女與若望保祿二世
教宗建立了友誼,兩人有多次會晤;在這位波蘭教宗的
支持下,德肋撒修女在羅馬開設了三座會院,其中一個
在梵蒂岡城國內的聖瑪爾大食堂服務。
去世後被提前冊封真福
一九九七年九月五日,德肋撒修女在印度加爾各答逝世
,享年87歲。
在若望保祿二世教宗的意願下,一九九九年七月二十六
日,開啟了德肋撒修女被列真福品程式,比教會規定的
五年提前了三年。
二零零三年十月十九日,若望保祿二世教宗在聖伯多祿
廣場為德肋撒修女主持了冊封真福禮,稱她為慈善撒瑪
黎雅人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