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日,教宗方濟各與聖座部會神長們的四旬期避靜
進入了第五天,當天上午,帶領避靜的隆基神父在第一
場默想中表示:教會與每位基督徒都應該具有慈善撒瑪
黎雅人的心腸、悲憫世人的創傷;因為,呵護苦難者,
有助於改善社會關係,抵拒丟棄文化。
門徒們在失落與痛苦中度過了耶穌死後的三天,直等到
基督復活主日的清晨,那跑去墳墓打算為耶穌塗抹香料
的婦人依然愁容滿面,看見墳墓之石被挪開後更加憂苦
;這時,有一個聲音叫住她:『女人!你找誰?你哭什
麽?』(參閱:若廿 1 ~ 15)
隆基神父以這一幕場景來描述 天主對人類苦難的態度
,他指明耶穌復活了、祂是生命的 天主,祂關切瑪達
肋納的悲傷。
在聖周五的最後一刻,耶穌在十字架上為右盜的苦痛操
心;在復活主日的清晨,祂又為瑪利亞的悲痛與愛勞神
;因為,這就是【耶穌的作風】,祂是一個【熱愛交往
的人】。
耶穌從不看人的罪過,只關注人的苦難與需要。
那麽,我們該怎樣做,才能看見、體會、觸摸和悲憫他
人的創傷呢?
隆基神父針對這個問題回答說:我們該學習耶穌的目光
與舉止,也就是慈善撒瑪黎雅人的目光與舉止:看見、
停下、觸摸;這三個動詞絕不能忘記。
看見:撒瑪黎雅人一看見就動了憐憫的心(路十33);
他看到那人受傷,感覺心痛不已。
神父舉例說道,饑餓有它背後的原因,移民也是由諸多
原因造成的;義大利那不勒斯附近所謂【火燒地 Terra
dei fuochi 】的癌症高發現象必定有它的緣由。
探尋痛苦的緣由,乃是使徒之責;我們要在有人哭泣的
地方停下來,一同找出罪惡的根源,然後,將它消除。
看到苦難者後,耶穌動了憐憫之心的情景,在福音中有
很多;隆基神父表示,憐憫一詞,在希臘語境中指的是
感到腹痙攣;因此,真正的憐憫不是抽象、崇高的思想
,是身體的疼痛。
這樣的疼痛促使慈善的撒瑪黎雅人沒有像司祭和肋未人
那樣【走過去】(參閱:路十31 ~ 32)。此外,走過去
後,什麽也沒有,更不用說 天主了。
真正的差別不在於我們是基督徒、穆斯林還是猶太人,
不在於是否有信仰;在於面對他人的創傷,我們是否停
下腳步。
假如,我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僅僅去分擔他人的痛苦,我
將會更加博學,比那些讀書破萬卷之人更有學問;我是
生活的智者。
然後,帶領避靜的隆基神父談到第三個動詞【觸摸】。
耶穌每當心有感觸,就會觸摸;祂觸摸那不可接觸者【
癩病人】、人類最初的丟棄。
祂觸摸納因城寡婦的獨子,扶著死去的青年,令他復活
,並把他交還他的母親(參閱:路七11 ~ 15)。
隆基神父提醒道:不誠懇的目光將帶來黑暗,引發更具
摧毀力的行動;它很可能將看不見的人變為有罪之人,
把受害者,例如 : 難民、移民和窮人,變為有罪之人,
變為問題的緣由。
我看見、停下來、觸摸、擦乾眼淚,我知道這不能改變
世界、不能改變罪惡的體制;但是,我宣揚了一種理念
:饑餓並非不可征服;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擦拭他人的
流淚;我不能讓有需要的人自生自滅;同甘共苦是人類
最基本的形態。
因為慈悲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慈悲如手足那樣重要!
天主是這樣寬恕的:祂不簽發赦罪書;只用雙手,一次
觸摸、一個愛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