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特朗聖殿奉獻慶日 11月9日
The Feast of the Dedication of the Basilica of St. John Lateran
一、聖堂奉獻日源始
教會公用日曆中有以下幾個聖堂奉獻日:八月五日的聖母大殿奉獻日、十一月
九日的拉特朗聖殿奉獻日及十一月十八日的聖伯鐸及聖保祿大殿奉獻日。
舊約瑪加伯書上記載,猶大和他的弟兄戰敗敵人後,帶領全部軍隊到耶路撒冷
去清潔被異民所玷污的聖殿,並舉行奉獻禮;「將聖所及聖殿內部都修飾好,
也祝聖了庭院。又製造了新的聖器,將燈台、香壇、供桌搬進聖殿。在香壇上
獻香,又點著了聖燈台上的燈,在殿裡放光。在供桌上放上餅,將帳幔掛起來
」(加上一 48 - 51)。
以後,「一四八年九月廿五日清晨,他們起來,按照法律,在新建的祭壇上獻
祭……祝聖了祭壇……八日之久,舉行祭壇的祝聖典禮。」之後「猶大和他的
兄弟們以及以色列全會眾規定年年在這節期慶祝重新祝聖祭壇,由九月廿五日
起,一連八天歡樂慶祝」。
自從第四世紀起,耶路撒冷教會也每年紀念在加爾瓦略山所建兩座大殿(殉道
教堂與復活教堂)的奉獻日;無疑地,這是受了猶太人傳統的影響。
大約在第五世紀時,這種習慣也傳到了羅馬及其他西方地區;教堂的奉獻日,
被認為是教堂的生日,應該每年慶祝。
古代(第五世紀時)一殉道錄(Martyrology)曾記載了在羅馬所建教堂的奉獻
日,如:聖母大殿、聖伯鐸帶鎖鍊堂(八月一日)、聖彌格天使堂(九月二十
九日)、聖樂倫堂(十一月二日)等。到了第十一世紀時,才提到拉特朗大殿
及聖伯鐸和聖保祿二聖殿的奉獻日。
拉特朗大殿(San Giovanni in Laterano)被稱為「全羅馬及普世所有教堂的母親
及根基」(教宗克雷孟十二世),所以,它每年的慶祝不僅限於羅馬,而且,
及於整個教會。
為何選在此日慶祝 ?
學者各有不同的假設;大約是因為教宗色爾爵三世(Sergius III,904-911)改建
此聖殿,在本日舉行了奉獻禮。
拉特朗大殿是羅馬教區的主教座堂,是所有教堂之母;這座大殿乃奉獻給我們
的救主、洗者聖若翰和聖史若望。
拉特朗大殿獨有之稱號 : 「至聖的拉特朗大殿,全羅馬及普世所有教堂的
母親及根基。」
二、拉特朗大殿簡史
有些學者肯定,四世紀時,在今日大殿的所在地,曾有一所「家庭教會」
(domus ecclesia),當時,基督徒常在這裡聚會、祈禱。
這原是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I)的妻子福斯達(Fausta)的產業,由君士
坦丁皇帝贈與羅馬教會。
教宗聖米迪(Melchides,311 - 314)於三一三年將它改建為一所大殿,並附設
教宗的府邸。實際上,羅馬皇帝把這產業捐贈給教宗後,教宗就把這原屬羅馬
著名的拉特朗家族(Laterani)的古老大屋改建成了教堂。
大殿洗禮堂用的洗禮盆,就是從宮邸的大水池移來的;繼龐齊安地下墓穴
(catacombe di Ponziano)發現的洗禮盆後,這可算是最古老的一個。
君士坦丁皇帝揀選這塊土地來建築新興宗教的第一座大殿,也許是因為這裡毗
鄰奧雷連城牆(mura Aureliane)和阿西納拉城門(Porta Asinara)之故,不會
引起還信奉異教的多數羅馬居民的反感。
據另一推測,那所「家庭教會」可能直接興建在拉特朗家宅的廢墟上,它的地
基下發現賽維魯皇帝(Severus,192 - 235)時期的一座建築,曾用做御林軍衛
隊的軍營。這衛隊原効忠羅馬統帥瑪克森爵( Maxentius ), 君士坦丁皇帝於
三一二年在羅馬密爾維橋(Milvian Bridge)戰勝瑪克森爵後,解散了衛隊,拆
毀了軍營,在其所在地興建了教會初期的大殿,並將它獻予救世主(故,又名
救主大殿)。之後,教宗額我略一世(Gregory I)在任期間,把此堂也獻予聖
若望和聖若翰。現在,大殿的名字是1144年教宗魯爵二世(Lucius II)命名的。
歷世紀以來,這座大殿曾經歷了多次災劫,又經多次重建和更改。
四五五年,汪達爾(Vandals)蠻族王金塞里克(Genseric)洗劫羅馬城,大殿
被毀,其中保存的珍寶也被搶劫一空。教宗聖良一世(Leo I,440 - 461)予以
修復。幾個世紀後,在一次大地震中,大殿受到明顯的毀壞;教宗色爾爵三世
在殿內進行了重要的鞏固工程,並以彩石鑲嵌,裝飾了講道台(tribuna)。
十二世紀時,大殿經歷了一系列美化和整修工程:
教宗亞歷山大三世(Alexander III,1159 - 1181)建築了舊大殿朝東的正門面
(facade),這正門面今日已不復存在。
教宗格來孟三世(Clement III,1187 - 1191)為大殿添了不少彩石鑲嵌裝飾,今
日也已遺失。今日仍留存的中殿拱壁上的大型鑲嵌畫,是教宗尼古拉四世
(Nicholas IV,1288 - 1292)所增添的華麗裝飾之一;是托里蒂(Jacopo
Torriti)和卡梅里諾(Jacopo da Camerino)兩位藝術大師一起完成的傑作。
聖若望大殿的拱壁處,曾建有一個半圓形迴廊( ambulatory ),這種罕見的初
期基督徒陵墓教堂建築式樣,在羅馬中世紀後期建築中是獨一無二的。大殿原
來的拱壁處,安放著十二世紀羅馬大理石雕刻家丹哲羅( Nicola d’Angelo)所
做的教宗寶座。
大殿在1308年一場大火中險被夷平;教宗格來孟五世(Clement V,1305 - 1314
)隨即把它修復;可是,1361年,大殿還遭到另一次火災。
教宗烏爾班五世(Urban V,1362 - 1370)和額我略十一世(Gregory XI,1370 -
1378)先後進行了修復工程;烏爾班五世還加建了聖體龕。
教宗瑪爾定五世(Martin V,1417 -1431)請了著名的多彩大理石鑲嵌大師葛斯
默家族(Cosmateschi)裝飾了大殿地板。
教宗歐日納四世(Eugenius IV,143 - 1447)將多項建築工程委託給建築師菲拉
雷特(Filarete)。
教宗依諾森八世(Innocent VIII,1484 - 1492)叫人建築了中間教宗祭台前面的
拱門;庇護四世(Pius IV)則興建了朝東的正門面以及天花板;繼任的聖庇護
五世(St Pius V,1566 -1572)再把天花板裝飾得金光燦爛。
大殿的工門面曾開有三扇尖頂形大窗;外牆上繪有救世主的畫像;殿前有一個
六柱的門廊(portico);大殿毗鄰是羅馬宗主教府(patriarchium)(註:當時
,教會內有五個宗主教區: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里亞、安提約基雅及
耶路撒冷;羅馬宗主教區一直享有首席地位,羅馬宗主教亦是普世教會的教宗
。)事實上,拉特朗大殿一直是宗座所在,後來,在七世紀末,由於君士坦丁
堡的影響,此處才由「主教府」( episcopium )易名為宗主教府
(patriarchium)。
在這裡為教宗服務的有文職人員和內侍(cubicularii);前者,由拉特朗大殿的
孤兒院(orphanotrophium)或伯多祿大殿的唱詩班( schola cantorum )的學生
中挑選出來;後者,來自貴族家庭。
這樣,從大殿建成開始,直到十四世紀初的大約一千年中,拉特朗大殿及其周
圍相毗連的建築,一直是宗座之所在。
此外,由於拉特朗大殿是羅馬的主教座堂,其地位便較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和
奧斯蒂亞( via Ostiensis )路上的聖保祿大殿更高。
但是,在1304 - 1377年間,教宗遷居至法國的亞維農(Avignon),拉特朗被長
期遺棄,日久失修。
因此,當教宗返回羅馬後,首先暫居在提伯河西的聖母大殿(Santa Maria in
Trastevere);之後,遷至城內的聖母大殿(Santa Maria Maggiore);最後,才
定居於梵蒂岡(Vatican)。
後來,因奎琳崗(Quirinale)更具關鍵位置,因而取代了拉特朗的地位;就這
樣,拉特朗大殿重新失去了其昔日的輝煌,再次被遺棄,直到十七世紀中葉。
眼見令人痛心的大殿廢墟,教宗西斯篤五世(Sixtus V,1585 - 1590)決定對大
殿進行徹底修葺,他委託給自己所信賴的建築師豐塔納(Domenico Fontana)
新的拉特朗大樓(Palazzo Lateranese)建成後,由於靠近巿郊,便成了教宗的
夏宮。
西斯篤五世同時也把教會年曆中最莊嚴的典禮,即教宗在復活節頒發對羅馬城
和全世界的祝福大典(urbi et orbi),從梵蒂岡移至拉特朗大殿。
拉特朗大樓的整修工程,於1590年初夏,教宗去世前不久竣工;因此,很難確
定西斯篤五世對這大樓的計畫。
但是,無疑地,拉持朗大殿和大樓是被設計做為羅馬教會的主要中心。
拉特朗大殿是羅馬城和全世界的首座基督徒大殿,比梵蒂岡大殿還古老十三年
,直到十四世紀,它一直是教宗的府邸;今日,仍是羅馬的主教公署。
在眾多重要的歷史大事中,有首數1123、1139、1179、1215、1512年在這大殿
舉行的大公會議。
此外,教宗依諾森二世(Innocent II)曾於1133年在此為日耳曼王洛塔爾二世
(Lothar II)加冕;1223年,嘉祿(Carlo d’Angio)在此被加冕為西西里王;
1312年,享利七世(Henry VII)在此獲封為盧森堡國王;1347年,羅馬人民領
袖和改革者里恩佐(Cola di Rienzo)在此獲封為「王法」(lex regia)騎士。
教宗歐日納四世(Eugenius IV)把大殿委託給羅馬教區神職班,他們自1450年
至今在此供職。大殿的全體議會由一位樞機總鐸(cardinal archprist)和廿二位
議事司鐸(canons)組成。
拉特朗大殿在一切教會大典中享有優先於聖伯多祿大殿的權利。
( 摘自 天主教輔仁大學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