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極端又沉重的神聖之愛

 

                                                              (乙年四旬期第四主日)

圖: 耶穌與尼苛德摩交談。

 

主內的弟兄、姐妹:

本主日的三篇讀經多多少少反映出啟示的進展(《

天主教教理》53);讀經一取自舊約編年紀,其中固然

到了        天主的救援;然而,更多提到的卻是懲罰,反映出

,在以色列人的心目中,        天主的形象常常是有罪必罰,

令人畏懼的。

讀經二和福音取自新約,在其中,        天主的慈愛完全啟示

了出來;而且,面對在聖子身上完全啟示出自己的

天主,若望和保祿都被深深感動,不禁發出驚歎。

思高版的福音中使用了「竟     (這樣 )  ,   希臘文    Houtōs

一詞,來表達若望對此奧蹟的驚歎。

本來,福音在敘述耶穌的故事;可是,在中間,做為作者

的若望卻難以自已地發出驚歎「        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

;因為,在默觀耶穌的生命時,若望感受到了

天主愛的極端、        天主愛的沉重。

天主愛的極端

教理中提到,「耶穌基督是        聖父的唯一、完美及決定性

的聖言,        天父藉祂說了一切」(《        天主教教理》65

;其實,這些句子多多少少解釋了福音中若望在基督奧蹟

前的驚歎,若望看到的是,在耶穌身上,        天主完全啟示

了自己。

的確,自古至今,        天主不斷地借著啟示在訴說祂如何愛

這個世界,就如讀經一中所提到的 (編下卅六15);而且

,在耶穌基督身上,        天主完全揭示了自己的愛。

耶穌用自己的生命向世界傳達的,不是懲罰,是

天主的極端之愛(若一四     8);用比較現代的語言來講,

那就是,在耶穌身上,        天主完全揭示了自己的心、一顆

愛到極致的心     (《        天主教教理》478)

在耶穌身上,        天主給予的不僅僅是某項禮物,是祂自己

----身為萬物主宰的          天主自己(《        天主教教理》69

;祂所展示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大能和智慧,祂給出的是祂

全部的愛情、祂整個的心     (《        天主教教理》458)

換句話說,        天主的確是無限的,可是,祂已經無法做到

多;因為,在耶穌身上,祂已經給出了祂最寶貴的一切

。        天主是偉大的,可是,祂已經無法愛得更多;因為,

在耶穌身上,祂已經給了你、我祂全部的愛 (《

天主教教理》65)。

天主愛的沉重

天主的愛是沉重的;因為,祂愛到極致。

或許,人性的經驗可以讓我們多少明白這沉甸甸的愛意味

著什麽。

不知你可曾經驗過,愛一個人,愛得毫無保留,卻被對方

拒絕的痛苦?

你可經驗過,將自己的愛完全給出去時,卻遭到對方嘲笑

和踐踏的感覺?

我們都知道,將自己完全開放給另一個人,愛到無所保留

,是不容易的;因為,這意味著,放棄自我防衛,讓自己

變得容易受傷。

可是,這是愛的本質所決定,要愛,就必需開放自己;在

耶穌身上,        天主完全揭露了自己的心。

經驗告訴我們,當一個人將自己的愛完全展示出來時,另

一方已經沒有敷衍搪塞或保持中立的可能,他只能夠明確

選擇接受這份愛,也就是接受對方;或者,拒絕這份愛,

這意味著,對對方的完全拒絕。

同樣的,當        天主的愛借著耶穌完全啟示出來時,面對這

極致的愛,我們只有兩個選擇:接受或者拒絕。

接受,即接受        天主自己的生命,從而進入與

天主的共融,享有永遠的生命。

其實,「永生」     (若三16) ,在原文是兩個詞,其重點並

不在時間上的延長,更在於其關係性和生命的狀態;也就

是說,永生,即進入與        天主的關係,享有真實的生命;

而且,這生命乃是分享        天主性的生命(《        天主教教理

460)。

從另一面來講,拒絕耶穌的後果之所以如此嚴重,是因為

天主將自己全部的愛袒露給人時,人卻將之予以踐踏;拒

絕耶穌時,人也無情地將        天主自己排拒在外,從而失去

天主的生命。

什麽是審判?

在若望的觀念裡,        天主派遣聖子到世界的目的,並非為

審判世界;但是,人們對待聖子的態度,卻客觀上造成了

生命和死亡的巨大分別;審判並非        天主由外在強加於人

,是人面對耶穌時自己的選擇所造成的自然結果。

天主派遣聖子來的目的,本是為拯救;因為,「

天主沒有派遣子到世界上來審判世界,反而是為叫世界藉

著祂獲救」(若三17)。

而且,我們留意到,若望並不認為審判只會在將來,卻是

在現在就已經發生;因為,「那不信的,已受了審判」(

若三18)。

此處的「審判」     (希臘文kekritai)一詞是完成時,也就是

說,不信的人現在已經被審判了。

若望並非在否認基督徒信仰中死後審判的概念;但是,他

在這裡所講述的,卻緊密地聯繫到我們每一位基督徒自身

的經驗、我們現在就已經有的經驗。

死後的審判,就某種意義上而言,就是此時審判的彰顯;

因為,我們自身在此世的選擇已經決定了我們永遠的命運

。最後的審判之可怕,也許,並不在於        天主做為審判者

的嚴厲,是在乎我們將發現,我們褻瀆了一份如此神聖又

寶貴的愛情;而且,我們已經被給予了充分的時間和權利

去做出自己的選擇,是我們自己選擇了自己的永遠。

「審判就在於此:光明來到了世界,世人卻愛黑暗甚於光

明;因為,他們的行為是邪惡的」(若三19);若望認為

,世人拒絕光明,並非因為光明沒有照到他們,並非因為

他們沒有感受到光所帶來的刺痛;相反的,恰恰是因為,

他們感受到了這份刺痛才拒絕;因為,他們不願自己生命

中的惡被揭露出來,如若望所言, 他們怕自己的行為被

彰顯出來」(若三20)。

這是在明知的情況下對光的拒絕,是面對光,卻故意選擇

黑暗;其後果之嚴重不言而喻。

天主的愛是極端又沉重的;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對此已

經習以為常;因為,我們並未像若望一樣深度地洞察到

天主愛的奧秘。

很多時候,我們所擁有的不過是概念和理論而已;而且

,理論是蒼白的,無法取代真正的信心和經驗。

你、我可還有一顆敏感的心,面對        天主愛的奧蹟,不是

像一位旁觀者發表一些蒼白卻無情感的評論,卻是像若望

一樣被深深被觸動而驚歎?

讓我們以幾個反省題來結束今天的分享:

1. 在你心中,        天主的形象如何?是有惡必罰的嚴厲判官

,還是慈愛的父親?

2. 你對審判的理解如何?

3. 你是否在每天的決定中選擇基督?

讓我們祈求一份內心的敏感好能像若望一般去默觀

天主愛的奧秘、去體會在耶穌基督身上所展示出來的

天主的心,並以忠實的信心來回應        天主;阿們。

~趙保祿神父      摘自梵蒂岡廣播電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uodegang 的頭像
    Guodegang

    郭德剛福傳中心

    Guodeg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