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九日,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時
,教宗方濟各特別強調了憐憫、接近和歸還;
他也祈求 上主賜予我們憐憫人的恩寵,接近
許多受苦的人,把他們帶到 天主渴望他們獲
得尊嚴的地方。
當天的福音取自《路加福音》,記述耶穌復活
納因城寡婦的獨子;教宗解釋說,一如在舊約
時代,最貧窮的人是寡婦、孤兒以及外地人,
『耶穌有細察的能力』,因為,『祂用心看事
情』,擁有一顆憐憫的心。
首先,教宗解釋憐憫說,憐憫,是情感的觸動
、是發自心靈、五內的一種感覺,它觸及一切
;憐憫不同於可憐,只說可惜啊,可憐的人!
不是的;它們有所不同。
憐憫,是同情、共苦。
主耶穌被寡婦和孤兒所觸動。
可能,有人會說:『看,這麽多人在這裡,禰
為什麽不跟人群說話呢?
別管那位寡婦,生活就是如此,生活總會發生
這種悲劇』。
可是,對耶穌而言,那位寡婦和死去的孤兒比
跟隨祂的人群更重要;為什麽呢?
因為,祂的心和五內被觸動。
上主憐憫地參與此事;祂憐憫人、接近人。
教宗強調的第二點是接近;耶穌因憐憫接近人
。教宗解釋道:接近是憐憫的標記;我們可以
看到很多事物,卻不去接近它們;我們要接近
和觸摸現實,不是從遠處觀看。
耶穌停下來、顯奇蹟;卻不是說:『再見,我
得繼續走我的路』。耶穌復活了死去的男孩,
把他交還給他的母親。
於是,教宗強調歸還的重點;耶穌顯奇蹟,是
為歸還、為把人放回他自己的位置,這也就是
救贖。
天主動了憐憫之心,祂藉著自己的兒子接近我
們,把 天主子女的尊嚴歸還給所有人;
天主再造了我們眾人。
因此,教宗敦促信眾,以基督為榜樣,也照樣
做,去接近需要幫助的人;卻不是在遠處幫助
他們。
這時,可能,有人會辯解說,『神父,這個人
很髒、沒有洗澡、很臭』。
教宗說:很多次,我們看電視新聞或者報紙時
,會看到悲慘事件的報導:那個國家的孩子沒
飯吃、那個國家的孩子當童兵、另一個國家的
婦女被奴役;哎,真是災難!可憐的人!
隨後,轉話題,去看小說、看新聞後的連續劇
;這不是基督徒的態度。
現在,我要提出一個問題,關係到我們大家,
也關係到我:「我有憐憫的能力嗎?
我有能力祈禱嗎?
當我透過媒體看到這些事情發生時,我會五內
感動嗎?
我的心會因那些人感到痛苦嗎?
或者,我只是說可憐的人,僅此而已。
如果,你不能憐憫,你就要懇求這恩寵:『
上主,求禰賜予我憐憫的恩寵!』」
最後,教宗勉勵在場的信徒,藉著彼此代禱和
我們基督徒的工作,我們要有能力幫助受苦的
人,好讓他們能回歸社會、回歸家庭生活和工
作;總而言之,就是回歸日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