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對我們所懷的計畫
主内的兄弟、姐妹:
上主这样说:「誠然,我知道,我对你们所懷的計畫,
是和平、不是災禍的計畫,令你们有前途、有希望」
(耶廿九11)。
上主很清楚知道,祂对我们懷有怎样的計畫;祂的確願
意我们享受和平,令我们有前途、有希望。
但是,我们相信 上主对我们所懷的計畫嗎?
我们曾仔细想过 上主对我们的計畫嗎?
今天, 上主把祂的計畫明明地告诉了我们;「为此,
聖神有话说:『今天,你们如果聽從祂的聲音;不要再
心硬了!』」(希三 7 ~ 8a)。
在这主日的福音中,耶稣又再给我们講了一個比喻 :
有一位父親要求他的两位兒子今天到葡萄園工作;第一
位當面拒绝了父親,後来,後悔了,就去了;第二位雖
然立刻爽快地答應了,後来,却没去。
那一位兒子履行了父親的意願呢?
我们自然会認為,是第一位兒子。
这點没錯;那麼,这個比喻是在教導我们,實際行动要
比口頭承诺更有意義嗎?
的確如此;但是,这比喻还有一層更特殊的意義,值得
我们去反省深思,好使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更有意識、更
警觉。
这層特殊的意義就表现在第一位兒子「後悔」的心境;
第一位兒子原先拒绝了父親的要求,後来,後悔了。
「後悔」,在此的重點,并非因为做了错事,或者做了
不够好的决定;是心裏感到内疚,自责自己的不是。
雖然,这种後悔是人之常情,確實也有它的價值;但是
,这比喻所要强调的是另一种心態:一种内心的勇氣,
勇於反省自己的意向、勇於谦卑悔改;与其固執己见,
不如服從 天父的旨意。
若我们再以第二位兒子的回應相对照,这种「後悔」的
真正意義就会更加顯明。
第二位兒子原本就没有去葡萄園工作的意思,他口頭上
答應父親,只是为了叫父親别再来烦他。
他原本就只想繼續做他正在做的事情,根本没有興趣知
道父親的意願是甚麼。
他也從不反省自己的意念、不檢討自己的行为,一點都
不考慮为甚麼父親今天要他去葡萄園工作。
他只在乎自己,以自己为中心,膚淺地过活。
雖然,第一位兒子當面告诉父親说,他不去了;那是他
坦率地回答,他當时真的不想去。
但是,说了之後,他立刻開始反省,設法了解父親的意
願 : 父親为甚麼会叫他今天去葡萄園工作呢?
是因为缺少工人吗?
可是,有多少人一天到晚就站立在街市上等待被雇用
(瑪廿1 ~ 7),怎麼会缺少工人呢?
從比喻的叙述中,我们不知道父親的理由;無論如何,
第一位兒子明白了父親的理由,所以就遵從父親的意願
、去葡萄園工作了。
因此,「後悔」,在此更好的理解是反省、反思、檢討
自己。它的意義相等於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相等
於每日靈修功课上的「良心省察」,好能提高自觉自察
、自省自悟,更認識自己,使自己更自由、更敏捷地回
應 天主的召唤;不顽固地把自己封閉在死思想内。
第一位兒子明白了父親要求他今天到葡萄園工作的理由
;若我们也設法去明白父親的理由,对我们的成長必定
会有很大的益處。
父親说:「孩子,你今天到葡萄園裏去工作罷!」(瑪
廿一28)这不是一项强硬的命令;是一個温和的提議,
似乎更像一個親切的问好。
提議的内容本身,其實不太重要;因为,的確有很多人
急切地等着被雇用;父親并不缺工人。
父親给孩子们做出提議,是为了讓他们也能参与他的事
業、分享他的成就;更何况父親是邀请孩子们「今天」
去葡萄園工作。
「今天」,馬上讓我们憶起耶稣教導我们的祈祷:
「我们的 天父,求祢今天赏给我们日用的食糧」
(瑪六11)。
從父親的提議中,我们可以看出,父親是多麼渴望孩子
们能充實地为今天而活,与他一同工作、一同喜樂。
父親的提議,實在是一项親切的邀请,不是一项嚴厲的
命令。这项邀请,可以被拒绝、被漠视,甚至被否定;
但是,它始终有效,發出後,就不再收回。
第一位兒子起初拒绝了;當他「後悔」了之後,依然可
以完整地接受。
透过这個比喻,耶稣再次教我们認識 天父的慈爱宽仁
,也给我们啟示 天父的意願;祂願意我们常与祂同在
,同工合作、一同喜樂。
天主向我们所有人發出邀请;雖然,我们常会當面拒绝
祂;但是,祂还是一直在盼望我们「後悔」,不停地在
祂的葡萄園裏等待、迎接我们。
在上個主日,我们以自私和贪婪的心態質問
天主的仁爱,抱怨 天主(瑪廿 1 ~ 16)。
今天,做為 天主的孩子,我们原本就知道
天主对我们所懷的是和平的計畫,令我们有前途、有希
望;可是,很多时候,我們仍不觉悟
天主对我们的仁爱有何可贵;敷衍
天主,不把 天主當一回事。
因此,耶稣最後说:「我實在告诉你们,税吏和娼妓要
在你们以先進入天國」(瑪廿一31)。
这些被公認的罪人得以進入天國,凭的就是他们的良心
省察和悔悟;并且,相信 天主的仁爱。
即使,我们不是被公認的罪人;可是,我们確實都是罪
人,毫無例外。讓我们今天就聽從耶稣的教導,回應
天父的召唤,勇敢地悔改,不要再心硬了!
讓我们回心轉意,坚持相信 天主对我们所懷的計畫是
和平的計畫,令我们有前途、有希望! 阿们。
~张德福神父~ 摘自 梵蒂岡廣播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