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耶穌在祂的苦難和復活之前,宣布要派遣另一位「護慰者」(Paraclitus)聖神。


自創世之初,聖神早已工作,祂「曾藉先知們發言」,祂將住在門徒中,


並在他們內教導他們一切,「把他們引入一切真理」 (若十六 13)。


這樣,聖神就被啟示為與耶穌和聖父相關的    天主的另一位。


聖神的永遠根源可從祂被派遣到現世的事上顯露出來。


聖神或由聖父因聖子之名、或由聖子本身在回到聖父身邊之後,被派遣給宗徒們和教會。


聖神在耶穌受到光榮以後的被派遣,圓滿地揭露了聖三的奧跡。


宗徒信仰中有關聖神的部份,在381 年的君士坦丁堡第二屆大公會議中曾宣認:


「我信聖神,祂是主及賦予生命者,由聖父所發」。


這樣,教會承認聖父是「整個    天主性的根源」。


然而,聖神的永遠根源跟聖子的並非沒有關聯:


「聖神既是聖三的第三位,故是    天主,與聖父、聖子是同一和同等,也是同性和同體……


可是,我們不能說祂只是聖父的神,卻該說,祂同時是聖父和聖子的神」。


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的信經這樣宣認:「祂和聖父聖子同受欽崇,同享光榮」。


拉丁傳統的信經承認聖神「由聖父和聖子(Filioque)所共發」。


1439年的翡冷翠大公會議清楚說明:


「聖神的本質與存有同時來自聖父和聖子,祂永遠發自聖父如同發自聖子……,


有如發自獨一本原、藉著獨一噓氣……


這是由於凡父所有的,除了父的身分以外,都在父生子時全給了子。


因此,聖神的這種由子所發,是自永遠中便從祂的父那裡所領受的,這父是在永恆中生了子」。


雖然「和聖子(Filioque)」一詞並沒有出現在381 年君士坦丁堡所宣認的信經中,


但是,根據一個古老的拉丁和亞歷山大的傳統,


早在羅馬尚未於 451年的加采東大公會議承認及接受381 年的信經前,


教宗聖良一世已於447 年把它宣布為信條了,


這種加入「和聖子」形式的信經的使用,逐漸地由第八世紀至第十一世紀進入了拉丁的禮儀。


可是,拉丁禮把「和聖子」一詞引入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的做法,


至今仍構成與東正教會間的分歧。


東方傳統特別強調,聖父乃聖神第一根源。


在宣認聖神「發自聖父」(若十五 26)時,便肯定聖神是透過聖子發自聖父。


西方傳統則強調,聖父與聖子同體的共融,肯定聖神發自聖父和聖子(Filioque)。


西方傳統也是「合法和合理地」這樣說。


事實上,    天主聖三在其同體共融的永恆關係中,意味著聖父是聖神的第一本原,


 因為,聖父是 「沒有本原的本原」;然而,由於祂也是獨生子的父,


祂和聖子應是「聖神所發自的唯一本原」。


這種合法的互補性,若不予以僵化,就不會在同一的宣認奧跡上,影響信仰的一致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uodeg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