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的審判
列上十七 10~16;希九 24~28;谷十二 38~44
默想:
本主日的讀經記載,耶穌最後一次入聖殿、最後一次在
聖殿對群眾講話,耶穌這次講話有點最後審判的味道,
就像瑪竇福音中山羊與綿羊的比喻。
在瑪竇的比喻裏,耶穌提醒群眾要關愛最小的弟兄;在
馬爾谷記載的講話中,耶穌用真人為例,對虛偽與真誠
、貪婪與慷慨之間做出嚴峻的審判。
首先,耶穌審判經師;當然,並非指所有經師。
經師,是指研究法律的專家,是亡國充軍後,因需要才
興起的一種職業。
充軍後,國亡、君沒,唯有宗教使以色列人凝聚一起;
經師講解舊約法律,鼓勵人以 天主法律做為生活支柱
,重燃國人對雅威的信仰,他們成為社會上受尊敬的一
群;但是,也有人利用群眾的信任去攫取名利。
耶穌批評經師喜歡穿長袍遊行、在街上受人請安、在會
堂裏、筵席上坐首席。
本來,經師在講解法律時才會穿長袍,那是身分的象徵
;可是,有人是那麼陶醉於自己的身分,喜歡穿著長袍
招搖過市。
試想今天的法官,也不會在公務以外的時候穿黑袍、戴
假髮在街上走,讓人知道他自己是法官。
再者,當時,經師甚受人尊敬,人們習慣見到他們敬禮
、問安;於是,部份經師故意在公眾場所露面,以便能
接受別人敬禮,滿足自已出人頭地的快感。
在會堂、筵席等地方佔上座,更可增加自己的曝光率和
知名度,就像現代人重視拍照時誰坐在主席兩旁一樣;
一位宗教性人物流於世俗名氣之爭,正是耶穌感到惋惜
的原因。
名與利往往形影不離,耶穌進一步指出,有些經師甚且
吞沒寡婦的家產,就以長久的祈禱做掩飾;這些人必要
遭受更嚴重的處罰。
耶穌大概不是指經師動粗、非法搶佔財產,是他們妄用
了寡婦對他們的信任。
經師有本領使寡婦相信他們時常為其祈禱,令她們進入
天國,因而樂意將財產委託其管理,甚至做餽贈,這是
他們高明的地方。
經師並非以權力強佔,是令寡婦自動奉獻,就是以
天主為盾,掩飾自己的貪婪。
接下來,耶穌坐在奉獻箱前,其審判味道更明顯;這次
的對象是投錢進奉獻箱的人,其中不少是富人。
耶穌特意稱讚一位只投了兩個小錢的窮寡婦;因為,這
窮寡婦由她自己的不足中把全部的生活費都投上。
馬爾谷刻意地表示,耶穌在審判;否則,在劍拔弩張的
聖殿裡,很難想像耶穌有時間與閒情坐在奉獻箱旁、看
別人投奉獻,還注意他們投多少!
耶穌批判經師虛偽,只為名利;卻稱讚寡婦真誠慷慨、
誠心事主。
她真誠,因為她不在乎別人看到她投多少、也不怕被人
譏笑奉獻微薄。
她慷慨,因為她把生活費全獻上了。
耶穌就提醒門徒要像窮寡婦一樣,愛得真誠、愛得慷慨。
耶穌在聖殿裡所做的批判, 為神職人員、為平信徒都甚
具啟發性。
平信徒貪婪的機會較多,例如投機、炒樓,像經師一樣
合法地使有需要的人自願把辛苦的積蓄獻出來。
我們可以找來很多美麗的藉口,如 : 投資、保值等,以
掩飾內心的貪婪;但是,勿忘記耶穌的警告:「這些人
必要遭受更嚴厲的處罰」。
神職人員可能沒錢去炒樓,卻能有貪婪、勢利的地方;
本來,所有聖事性的服務都是免費的,彌撒的奉獻是為
幫助神職人員的生活,而非彌撒的價格;但是,人性的
軟弱容易使人在遇到微薄的奉獻時便鐵青般的臉或轉給
別的神父,因為,神父每日只准收一次彌撒奉獻;碰上
較大的奉獻,就笑逐顏開,把這一份留給自己。
耶穌對經師【俗氣、貪婪】的指責,亦是對神職人員的
審判。
天主喜愛的,是一份真誠由衷的慷慨,不在於量,在於
質;當日,有錢人奉獻的比較多,產生的實質效用可能
也較大;耶穌稱讚的卻是那位窮寡婦。
有錢人奉獻多少,聖經沒興趣提,卻提及窮寡婦的兩個
小錢;可見,耶穌是看人的內心。
今天,耶穌也會看我們的奉獻,從奉獻來審判我們;我
們會獻上甚麼?
希望我們都願意給 天主一份真誠又慷慨的奉獻。
作者 吳智勳神父
反省與實踐:
今天的福音讓我們看見,經師的貪婪與虛偽和寡婦的真
誠與慷慨形成兩個強烈的對比,你願意成為那一種奉獻
的人?
反省一下,我們自己是否曾經利用美麗的藉口或合法的
手段來掩飾自己內心的貪婪?
耶穌提醒我們,要逃避更嚴厲的處罰;但願我們都能夠
誠心事主,使我們將來在基督審判台前能得蒙稱許。
信友禱文:
請為神職人員祈禱
祈求神職人員能夠善盡職責,以堅定的心追隨基督;不
追逐名利、財富,真誠地事主、愛人,以良好的言行舉
止帶領 天主子民。
請為我們的教會祈禱
教會這個大家庭需要每一位信友奉獻心力,盡全力維護
她;祈願每一位 天主子民都能夠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使教會在大家愛心的灌溉下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