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應向受苦者和有需要的人開放心靈,不可排拒他們

,把他們視為一個問題,如此,我們也能參與耶穌治好

聾啞人的奇蹟;在誦念三鐘經前的講話中,教宗方濟各

強調了上述思想。

月九日中午時分,帶領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朝聖

信友誦念三鐘經時,在念經前的講話當中,教宗方濟各

思了耶穌治好聾啞人的事蹟(谷七31~37),他指出

耶穌醫治人的疾病和受排拒的狀況與我們每個人都有關。

當天《馬爾谷福音》記述,耶穌朝向加里肋亞海行走,

有人給祂帶來一位又聾又啞的人,求祂給他覆手;耶穌

便領他離開群眾,來到一邊(谷七31~33)。

教宗指出,耶穌教導我們的第一件事正是,『行善不要

喧嘩,也不要炫耀』。

像以往那樣,這一次,耶穌仍謹慎地行事;祂不願驚

別人,也不尋求名望或成就,只希望為人行善。

祂以這種態度教導我們,行善不要喧嘩,也不要炫耀,

不大肆宣揚;行善應靜悄悄地做。

福音繼續寫道,耶穌把手指放進他的耳朵裡,並用唾沫

抹他的舌頭,然後,望天歎息,向他說:『厄法達』,

就是說:『開了吧!』(谷七33~34)。

教宗解釋道,耶穌在這個人身上完成的舉動,表明祂既

接近人類,又與        天主結合。

這個舉動讓我們想到        天主聖子降生成人事蹟;

天主聖子是一位進入人類現實的人,祂取了人性;因此

,能瞭解他人的痛苦情況,用一個自己參與人性的舉動

來介入。

同時,耶穌也願意讓人明白,這奇蹟是由於祂與

父的結合才得以實現,為此,祂舉目望天。

教宗表明,對耶穌而言,給人治病是向他人和世界開放

;因此,與我們每個人有關。

這段《福音》強調醫治的雙重意義    : 一個是醫治身體的

痛苦,儘管科學盡了許多努力,這個目標在塵世的願景

中仍無法完全達到。

另一個是醫治害怕,它令我們排拒病患、排拒受苦者和

殘疾者。

排拒的方式有許多種,其中也包括一種假惺惺的同情、

或除去問題的方式;我們在人的疾病、焦慮和困難面前

裝聾做啞。

疾病和痛苦經常成為一個問題,卻不是一個社會面對最

弱小者表達團結互助和關懷的機會。

耶穌用『開了吧』這句話令這一位聾啞人恢復了說話和

聽力;因此,『我們也要成為開了吧的主角』,向受苦

和需要幫助的弟兄、姐妹們開放心懷,抵拒利己主義和

心靈封閉。

耶穌來到人的內心深處,『使人的心靈開了』,並獲得

釋放,使我們能夠活出與        天主和與他人的圓滿關係。

耶穌取了人性,為的是讓因罪而內心又聾又啞的人能夠

聆聽        天主的聲音,就是那向他心中說話的愛的聲音,

希望人也學習說愛的言語,將這言語化為慷慨和奉獻自

己的行動。

最後,教宗祈求那完全向        上主的愛開放的聖母瑪利亞

幫助我們,每天在信德中體驗開了吧的奇蹟,活出與

天主和與弟兄、姐妹的共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uodegang 的頭像
    Guodegang

    郭德剛福傳中心

    Guodeg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