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座四旬期第六場避靜默想:
耶穌接納世界上所有的淚水
淚水,表達出對生命和建立關係的渴望;二月二十一日
上午,在四旬期第六場避靜默想當中,托倫蒂諾(José
Tolentino de Mendonça)神父向教宗和聖座部會首
長們闡述了上述主題。
神父以《福音》和幾位作家為依據,重申淚水在人的生
命及人與 天主的關係上所具有的意義。
神父提到《福音》記述了許多婦女的事蹟,她們在生活
環境、經濟狀況及年齡上彼此相異,卻以各自的方式傳
播福音。
她們的方式就是服務,從來不提出給耶穌設圈套的問題
;傾注淚水卻是她們的共同點,以此表達她們因興奮、
矛盾、喜樂及創傷便抒發的情感。
淚水所道出的乃是 天主進入我們的生命,祂臨在於我
們的挫敗中,與我們相遇。
《福音》也記述了耶穌哭泣的情景,耶穌承受了我們的
狀況,成了我們當中的一員;因此,我們的淚水也與祂
的淚水匯合在一處。
的確,耶穌攜帶著這些淚水,祂哭泣,乃是與我們為伍
,接納且承受了世界上所有的淚水。
托倫蒂諾神父指出,正是《福音》中的婦女給予了淚水
名正言順的地位,闡明這種表達的重要性。
無信仰者心理分析學家里斯蒂娃 Julia Kristeva 曾說
,當一名憂鬱症病患撲到沙發上痛哭時,這正是在發生
一件十分重要的事:他開始遠離自殺的誘惑,因為淚水
道出的不是死亡,是我們對生命的渴望。
自孩童起,我們的哭泣就已經表達對建立關係的渴求;
許多聖人,如聖依納爵也曾流了不少眼淚。
哲學家喬蘭(Cioran)表明,在最終審判時,只有淚水
具有分量;因為,眼淚使我們的形成具有永恆意義。
宗教的恩典正在於教導我們懂得哭泣,在我們經過人性
生活後,淚水能讓我們成聖。
我們的生平也能透過淚水來敘述;我們有喜樂、歡慶和
激動萬分的時日,也有感到陰暗、內心痛苦、被遺棄和
懺悔的黑夜,我們思量我們所傾注的淚水、那些令我們
喉頭哽塞的淚水;那未曾流出的淚水又使我們心情沉重
、或仍舊讓我們感到壓抑,我們因為那些未哭出的淚水
痛苦。
天主知道這一切,祂將這些淚水視為一份祈禱加以悅納
;我們因此要信賴,別在祂面前收起眼淚。
接著,托倫蒂諾神父表示,傾注淚水也是一種尋求建立
關係的表達;曼德拉(Nelson Mandela)在監獄內已
耗損了雙眼,失去傾注淚水的能力,但是,他並未失去
對正義的渴望。
我們在哭泣時,儘管努力不讓別人看到;事實上,我們
卻總是在哭泣,希望別人能夠看到。
正是對別人的渴求令我們哭泣;試想,一位朋友來了,
我們感受到能夠讓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自由奔放。
最後,托倫蒂諾神父提及那位在耶穌面前哭泣、用自己
的淚水為耶穌洗腳的婦人;這個令人難忘的場面卻引起
宴請耶穌做客的主人西滿的批評,但是,他沒有為耶穌
做任何事。
耶穌意欲讚許的,正是那婦人未曾有過的款待;因為,
淚水表達了她的渴求,我們應當向她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