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伯多祿建立宗座慶日 二月二十二日
在聖伯多祿建立宗座慶日,我們所慶祝的是,耶穌將地上教會元首的權柄交給伯多祿;【宗座】
,是權力的象徵。慶祝伯多祿的宗座權柄,我們慶祝的是 : 『 上主是我們的善牧,永遠不會
離棄祂的羊』這個大恩。
聖教會慶祝聖伯多祿建立宗座的瞻禮共有兩個 : 一個在一月十八日;另一個在二月二十二日。
按十六世紀以前,教會所慶祝的只有聖伯多祿定聖座於羅馬一個瞻禮,該瞻禮於二月二十二日
舉行。後來,因這個日期適值封齋期內,法國首先提早於一月十八日舉行。
公元一五五八年,教宗保祿四世分別規定兩個瞻禮 : 一月十八日為聖伯多祿定聖座於羅馬的瞻
禮;二月二十二日為聖伯多祿定聖座於安提阿的瞻禮;同時通令普世教會一體遵照。
依據聖教會歷史考證,聖伯多祿曾在安提阿駐節七年,當時,安提阿是敘利亞的首府,東方重
要都市。根據宗徒大事錄的記載,教徒採用【基督徒】的稱呼是在安提阿開始的。
另據輔仁大學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的資料 :
一、歷史源流
「聖伯鐸建立宗座」的慶節歷史相當複雜,近代的研究,才使人較清楚此慶節的源始與意義。
此紀念日早於第四世紀中葉就已存在,可能源自古代羅馬一種追念亡者的禮俗;每年年終時
(年初為三月一日),自二月十三日到二月二十二日為已亡親友舉行紀念禮;行禮時,空置一
個座位,表示為某固定亡者保留。
由於聖伯鐸殉道的實際日期並不為羅馬教友確知,因而,定在二月二十二日追念他的逝世。
紀念禮時,也為他保留一個空座位(Cathedra)。
以後,教友團體才把此座位解釋為:主教在教導教友時所坐的座位,並且,把此慶節視為紀念
伯鐸就職管理羅馬教會的日子。
古代時,高盧地區於一月十八日紀念伯鐸首席特權(見以上所述);羅馬教會以後也接納了此
慶節,並在第七世紀時,視此日為伯鐸在羅馬建立宗座日。二月二十二日,為伯鐸在安提約基
(Antioch)建立宗座日。
據歷史考證,伯鐸曾於安提約基居住七年之久。
最初,這兩慶節只是地方性的;直到一五五八年時,教宗保祿四世才把此兩日定為普世教會應
遵行的慶節。1960 年,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時修訂禮規,刪除了一月十八日的,只保留了二月
二十二日的慶節;所修訂的禮儀年曆也予以保留,稱之為「聖伯鐸建立宗座」,定為慶日。
此慶節的主要目的,在尊敬伯鐸的宗座權威,強調他在教會中的地位、職責,一如在本日彌撒
經文中所表達的:「主對伯鐸說:『我已經為你祈禱,使你不致失去信德;等你回頭以後,要
堅強你弟兄們的信心』。」
二、聖伯鐸宗徒介紹
伯鐸,是耶穌十二位宗徒中最重要的一位,是宗徒之長,教會的最高首領。
他原名西滿,是貝特塞達人,與兄長安德肋以捕魚為生。
福音及宗徒大事錄中,關於伯多祿生平的記載達一百六十一次之多,遠超過其他宗徒。
耶穌第一次見伯多祿時,就給了他一個外號——「刻法」(磐石)( 若一42 );從最初,
他就同若望及雅各伯成了耶穌三位愛徒中的一位,成了耶穌的全能、光榮及受辱的見證人。
伯多祿生平最大的轉機應該是,耶穌在伯多祿的船上向群眾講完道理之後,叫他下網捕魚;
伯多祿雖已徒勞無獲地工作了一整夜,仍照耶穌所說,投網下海;那知,竟捕得滿網大魚,
不得不招呼捕魚的同伴【載伯德的兩個兒子,雅各伯和若望】前來幫忙。
伯多祿見此奇跡,驚慌失措地跪下說:「主,請你離開我,因為,我是罪人。」
耶穌卻對他說:「不要害怕;從今以後,你要做捕人的漁夫。」
果然,伯多祿捨棄了一切,跟隨了耶穌(路五 4-11)。
聽到耶穌講論聖體的道理後,百姓和門徒心中不服,滿口怨言,各自東走西散,離耶穌而去
。此時,耶穌問宗徒們:「難道,你們也願意走嗎?」
伯多祿挺身而出,代言答道:「主!惟有你有永生的話,我們去投奔誰呢?我們相信,而且
知道,你是 天主的聖者。」(若六 60-69)
之後,在斐理伯的凱撒勒雅境內,伯多祿代表其他門徒承認耶穌是「默西亞永生 天主子」
(瑪十六16,19)。
耶穌見時機成熟,遂鄭重地將教會首長的權位預許給他:「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伯多祿
(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絕不能戰勝她。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
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瑪十六17-19)
伯多祿在耶穌受難時曾三次背主,因此,當耶穌復活後,第一個獲得顯現的宗徒就是伯多祿
(路二十四 34); 他聽耶穌的指示,帶領其他宗徒回加里肋亞,重做漁夫。
有一天,天色仍在朦朧之際,耶穌站在加里肋亞湖邊;若望立即認出耶穌,伯多祿滿腔熱火
,迫不急待地跳下水去,游至岸上問候耶穌。就在這天早上,耶穌三次問伯多祿「愛不愛我」
。伯多祿鑒於以往背主的愧疚,心中早已有所警惕,謙虛地回答:「主,是的,禰知道我愛
禰。」耶穌見伯多祿的心理狀態已做好準備,於是,將之前預許給他的、教會中最高的職權
正式委託給他。
大約在六十四至六十七年,尼祿執政、迫害教會時,伯多祿被倒懸十字架而死。
教友解下他的遺體後,葬於現今的梵蒂岡丘嶺上,亦即現在伯多祿大殿座落的地方。
三、教宗的職務與世界的關係
伯多祿是教會第一任教宗,這項傳統在 天主公教內延續至今;教宗也身兼羅馬主教。
1995 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即於羅馬聖伯多祿大殿發布《願他們合而為一》通諭,文中
論及羅馬主教身負合一職責,雖經歷個人的軟弱與無助,然而,在這個職位上,他完全服
從 天主慈悲的計畫,要把陷於罪惡與邪惡中的世界,在 天主的慈悲中,轉化人心趨向
合一,使人人進入祂的共融中。
這種合一的服務是根植於 天主慈悲的行動上,在世界主教團裡,託付給了他們當中的一位
。這一位從聖神手中接受這項任務,不是在人之上行使任務,如同外邦人的統治者和他們的
大人物所做的一樣,而是帶領他們到寧靜的牧場上。
教宗的職務是 天主眾僕之僕,猶如主耶穌、教會的元首親自說:「我在你們中間,像似一
個服務人的。」(路廿二 27) 祂也曾說:「你們知道,在外邦人中,有尊為首領的主宰他
們,有大臣管轄他們,但你們中間卻不可這樣;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成為大的,就當做你們
的僕役;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為首,就當做眾人的奴僕;因為,人子不是來受服事,而是來
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性命,為大眾做贖價。」(谷十 42-45)
聖奧斯曾指出,基督就是唯一的牧人,在祂的至一中,眾人合而為一。他繼續熱心勸說:
「因此,願所有的牧人在至一的善牧中合而為一;願他們讓唯一牧人的聲音能被聽到;願群
羊聽到這個聲音來跟隨他們的牧人,不是這個牧人或是那個牧人,而是唯一的牧人;在祂內
,願眾人只聽到祂唯一的聲音,而不是嘮嘮叨叨的雜音……願羊群所聽到的聲音是免於所有
分裂,從所有異端中得到淨化的聲音。」
羅馬主教在所有牧人團中的使命,正在於看顧(Episkopeina),如同一個哨兵;因此,藉
著牧人們的努力,基督牧人的真實的聲音可以在所有的個別教會中被聽到。以這個方式,在
每一個託付給些牧人的個別教會中,這至一、至聖、至公和宗徒傳下來的教會就呈現出來了
。所有的教會都在完全和可見的共融之中,因為,所有的牧人都與伯多祿共融,因此,也都
聯合在基督內。
如果,沒有權力和權威,這樣的一種職務將成為虛幻不實;因此,羅馬主教(亦是教宗)必
須以權力和權威來保證所有教會的共融。為這個理由,他是合一的首要僕人。
這一項首席權行使在不同的層面上,包括注意聖言的傳承、禮儀和聖事的舉行、教會的使命
、風紀及基督徒的生活。伯多祿繼承人的職責,就是要喚起注意教會公益的需求,是否有人
企圖為個人的利益而忽視它。他有義務勸誡、警告;有時候,當某些與信仰合一互不相容的
見解四處流傳時,他也要宣布、澄清。
當環境需要時,他就以全體與他共融的牧人的名義說話。
他也能——在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清楚訂下的明確條件下——以宗座名義(EX Cathedral)
宣布某些教義是屬於信仰的寶庫,以此對真理的見證,聖伯鐸的繼承人為合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