揹著十字架跟隨基督
【福音:路九18-24】
有一天,耶穌獨自祈禱,門徒同祂在一起;祂問他們說
:「眾人說,我是誰?」
他們回答說:「有人說是洗者若翰;有人卻說是厄里亞
;還有人說是古時的一位先知復活了」。
祂問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呢?」
伯多祿回答說:「 天主的受傅者」。
但是,耶穌嚴厲囑咐他們不要把這事告訴人;祂說:「
人子必需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棄絕,並
且要被殺;但是,第三天,必要復活」。
祂又對眾人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天天
揹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
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誰若為
我的緣故喪失自己的性命,這人必能救得性命」。
【經文脈絡】
在 天主聖三節和耶穌聖體聖血節之後,主日彌撒的福音
選讀再次回復到常年期的循環中;這個主日的福音選自路
九18 ~ 24,內容可分為兩段 :
首先是、耶穌和門徒之間關於祂身分的對話,重點在於伯
多祿的回答及耶穌自己對於默西亞身分的說明(18 ~ 22)
接著是、耶穌公開教導眾人,跟隨祂的條件(23 ~ 24)。
【耶穌祈禱】
路加並未報導這個事件發生的地點(參閱:谷八27),只
說耶穌正在獨自祈禱,這是路加福音的特色之一;耶穌常
在重要的事件發生之時祈禱(參閱:路三21,六12,九29
)。福音也指出,在場的還有門徒們和耶穌在一起;從經
文的上下文來看,這裏的門徒應該是指「十二位宗徒」(
參閱:路九10 ~ 17)。
【群眾對耶穌的認識】
耶穌問門徒們說:「眾人說,我是誰?」
在此之前,黑落德王也曾經詢問過有關耶穌身分的問題。
基本上,門徒們的回答只是重覆人們給黑落德答覆:「有
人說是洗者若翰;有人卻說是厄里亞;還有人說是古代的
一位先知復活了」(19)
【宗徒對耶穌的認識】
耶穌更進一步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
伯多祿以門徒團體發言人的身分答覆耶穌:「禰是
天主的受傅者」。
「受傅者」的意思就是「默西亞」(希伯來文)、或「
基督」(希臘文);但是,伯多祿稱耶穌是「
天主的基督」,這個頭銜和「基督」並不完全相同。
在猶太傳統中,「基督」這個頭銜和政治性的期待有緊密
的關連;然而,「 天主的基督」則表達出耶穌和
天主之間特殊的歸屬關係(參閱:路二三35),同時,也
表達出一個超越人性、政治性、民族性期待的特殊使命。
【耶穌對自己的認識】
耶穌嚴格禁止門徒們把祂的身分告訴人,目的就是要避免
引發群眾們的誤解;並且,祂更進一步地對這個禁令提出
解釋,預言祂(人子)將遭受苦難、被棄絕、殺害;但是
,第三天,祂將要復活。
這一切是 天主救援行動的必要因素,唯有在耶穌的苦難
背景下,「基督」的頭銜才能被正確地瞭解。
【綜合反省一】
這段經文以對話的形式答覆耶穌時代或初期教會時代的人
們常常提出的問題:「耶穌是誰?」
路加將這段經文安置在「增餅奇蹟」的敘述之後,顯示出
這是一個耶穌有關自己的使命和派遣的啟示,這個啟示超
越了增餅奇蹟、超越一般群眾的意見、超越門徒的期待。
毫無疑問,耶穌的言行必定促使門徒們期待祂就是默西亞
,耶穌自己也在某些特殊時刻中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有如
先知般遭受威脅(參閱:依五三;智二10 ~ 20)。
透過這段經文,耶穌對每位讀者提出相同的問題:「你們
說,我是誰?」
同時,教導所有基督徒,耶穌的真實身分:耶穌的確是默
西亞,不是猶太傳統中所期待的政治性默西亞,是
天主派遣來的「基督」,經過苦難和復活來完成救援使命
的「人子」。
【做門徒的條件】
耶穌對門徒們預言自己的苦難後,突然轉為對當時的群眾
發言;由於經文並沒有交代這些群眾由何而來,因此,這
些談話應該是針對信仰團體所做的教導。
第一個教導是「做門徒的條件」:凡是願意跟隨耶穌走上
祂的道路的人,必需決定性的否定自我;具體的行動就是
揹起十字架,跟在耶穌後面行走。
根據羅馬政府的刑罰,被判十字架死刑的人,必需揹著自
己的十字架的橫木走上刑場。
因此,耶穌的要求首先是指出,凡是願意跟隨祂的人必需
具有準備接受這個可怕刑罰的態度(參閱:路十四27)。
「自己的十字架」,是指耶穌的跟隨者將要接受的殉道命
運。
這段經文更以「天天」來強調,跟隨基督,是不能間斷地
走上苦難、死亡的道路(參閱:格前十五31;格後四10;
羅八36)。
【現世生命或永遠的生命?】
第二個教導聽起來似乎有些弔詭:「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
命,必要喪失性命;誰若為我的緣故喪失自己的性命,這
人必能救得性命」。
其實,這個教導是前一個教導的解釋:任何一個為了保全
現世性命的努力,事實上,都是屈服於這個世界中的死亡
威脅,這個死亡將勝過現世的生命;唯有對基督表達忠誠
,犧牲個人現世生命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救援,獲得永
遠的生命。
【綜合反省二】
這兩句值得基督徒不斷地反省的警告與教導提醒讀者,跟
隨耶穌基督是非常嚴肅的事情。
耶穌向一切跟隨祂的人所提出不能妥協的要求,目的在於
,使他們重新反省、檢討、愛惜現世生命的生活方式,使
他們能夠悔改,藉著實際參與耶穌的苦難和復活得到
天主內的真正生命。 摘自 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