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樂與光明
撒十六 1b,4a,6-7,10-13a;弗五 8-14;
若九 1-41
四旬期第四主日,是一個喜樂的主日;進堂詠說:「耶路
撒冷,喜歡吧!」
我們走向復活節的路程已經走了一半了;今天,教會建議
我們停一停,歡樂一下。
福音告訴我們一位天生瞎子的事;因為,耶穌治好了他,
他欣喜萬分。
的確,我們的喜樂與光明有關;當我們沒有光又必需處在
黑暗中時,我們很難歡樂起來。相反的,當我們在光亮中
、觀看 天主所有的工程時,我們便可以頌揚
天主,我們的心中也充滿了喜樂。
第一篇讀經與福音沒有直接的關係;雖然如此,我們仍然
可以從其中看到 天主賜給跟隨祂的人的精神的光。
第二篇讀經則明白地和我們談到了光;保祿說:「從前,
你們原是黑暗;現在,你們在主內卻是光明」。
福音談了兩種瞎子:一是胎生的、生理上的瞎子;一是法
利塞人的靈魂的瞎子,他們反對世界的光【耶穌】。
耶穌開宗明義地說:「當我在世界上的時候,我是世界的
光」;這光要人們接納祂。
耶穌治癒瞎子,象徵了 天主治癒人靈魂的工程;同時也
展示了 天主的仁慈。
耶穌對失明的人和所有忍受病苦的人充滿了同情,祂把
很多時間都用在醫治病人上;因為,祂滿心仁慈。
治癒天生的瞎子這件事,以門徒的一個問題為開端,他們
以這生來便瞎眼的人的狀況問耶穌說:「辣彼,誰犯了罪
?是他?還是他的父母?竟使他生來瞎眼呢?」
他們的這個問題,反映了當時一個十分普遍的迷信,認為
患病與過去犯了罪有關。
不過,如果,一個人生下來就是瞎子,他既不可能犯罪;
那麼,是他的父母犯了罪,他們的罪過落在兒子身上,由
兒子來承擔?
耶穌給門徒們的回答卻是出人意料的;祂說:「不是他犯
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
對耶穌來說,把患病看做是罪的後果,這種傳統的想法是
錯誤的;患病,並非必然與過去曾犯罪有關。
人,患病,是為叫 天主的工作在他身上顯揚出來;
這樣,患病,便成了 天主顯示祂慈愛的機會。
我們所受的各種考驗、痛苦,對 天主來說,也是祂
展示祂的愛和仁慈的機會。
耶穌說:「趁著白天,我們應該做派遣我來者的工作」。
祂又說:「當我在世界上的時候,我是世界的光」。
隨後,祂做了一個敷藥的舉動:吐唾沫在地上,然後,用
唾沫和土和成泥漿、塗在那瞎子的眼睛上,對他說:「去
,到史羅亞水池裏洗洗吧!」
福音作者解釋說,史羅亞,是「奉差遣」的意思,暗示,
耶穌說,必需在受派遣者水池中洗這句話的含義,實際上
是說:在耶穌的逾越奧秘中洗淨。
在洗禮中,所有的基督信徒都在這奧秘中洗淨了,重新獲
得因罪失去的生命。
那瞎子聽從耶穌的話,去水池、洗了;回來時,他看得見
了。
當然,這件事激起了民眾的驚歎;人們都問所看見的這人
是否真是那位天生瞎子?還是與瞎子相像的另一個人?
瞎子卻肯定地說:「就是我;…………名叫耶穌的那個人
和了些泥、抹在我的眼上,給我說:你到史羅亞水池去洗
洗吧」。
這些人便把那先前瞎眼的人帶到法利塞人那裏,想要解決
一個問題,就是:耶穌治癒瞎子的那天是安息日。
耶穌在安息日為人治病,這也不是唯一的一次;福音中,
還記載了其他的例子(谷三 1-4;路十三10-17,十四 1
- 6;若五 1 -16)。
耶穌知道,祂應該完成 天父的工作,做充滿仁慈的工作
,安息日也不例外。
法利塞人對實踐宗教規則的觀點卻非常狹隘,他們嚴格要
求謹慎地遵守安息日;在這一天,什麼也不可以做。
耶穌所做的,相似於給人治療;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可以
的。他們不理會 天主的寬宏大量, 天主並不禁止人在
安息日行善;因此,他們說:「這人不是從 天主來的;
因為,祂不遵守安息日」。
他們怎麼把治癒瞎子看成犯罪呢?
法利塞人於是詢問那原是瞎子的人說:「對於那開了你眼
睛的人,你說什麼呢?」
那人回答說:「祂是一位先知!」
那人已經表現出對耶穌的使命開始有了信念。
可是,那些猶太人不相信那人原是瞎眼、現在卻看得見了
;因此,把那人的父母叫來詢問。
那人的父母說:「我們知道這是我們的兒子,生來就瞎。
如今,他究竟怎麼看見了,我們卻不知道;或者,誰開了
他的眼睛,我們也不知道。
你們問他罷!他已經成年,會說自己的事了」。
正如福音作者所指出的,他的父母「害怕猶太人」。
於是,猶太人又把那原來瞎眼的人叫來,對他說:「歸光
榮於 天主吧!我們知道這人是個罪人。」
那原先瞎眼的人的邏輯雖然簡單,卻非常深刻;他回答說
:「祂是不是罪人,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我曾是
個瞎子,現在,我卻看見了」。
以後,他還要說:「我們都曉得 天主不俯聽罪人,只俯
聽那恭敬 天主、並承行祂旨意的人」。
那原先瞎眼的人不僅在物質上能看得清楚,在靈性上也同
樣看得清楚。
重要的是,能從靈性上看清事物。
失明的人,如果,他們的心靈受到光照,則能有一個非常
美好的基督信仰生活,他們能夠不斷地增進與
天主的關係;這樣,他們的生命便有意義,值得一活。
這原來瞎眼的人被法利塞人趕了出去。
以後,耶穌遇見了他,對他說:「你信人子麼?」
他願意相信;因此問:「主,是誰?好使我去信祂呢?」
耶穌說:「你已看見祂了;和你講話的就是!」
那人聽了耶穌的話、立刻做了一個非常美好的信德的宣示
說:「主,我信」。他並在耶穌跟前跪下、俯伏朝拜,展
示他深刻的信德。
那人的心靈受到光照;他的失明得到痊癒,是獲得
天主恩典的第一站, 天主恩典的豐富是人無法意料的。
耶穌於是遺憾地說:「我是為了判別,才到這世界上來,
叫那些看不見的,看得見;叫那些看得見的,反而成為瞎
子」。
聽到這些話,法利塞人便說:「難道我們也是瞎子麼?」
耶穌回答說:「你們如果是瞎子,就沒有罪了;你們如今
說:我們看得見,你們的罪惡便存留下了」。
耶穌這番關於法利塞人的話,兼有譴責和勸人皈依的意思
。法利塞人應該承認自己的盲目,而且,希望能夠痊癒;
這樣, 天主才能治癒他們。
否則,他們的情況是無法補救的。
福音記述的這件事,推動我們渴望得到物質性的和靈性的
光。毫無疑問,能看見,是 天主賞賜的一個恩典;但是
,對我們個人的生活來說,靈性的視力比這更加重要。
第一篇讀經說了有關達味被傅油、成為以色列國王的事。
當達味的父親將比他更強壯、更英俊的哥哥們帶到先知撒
慕爾面前時, 上主卻對先知說:「你不要注意他的容貌
和他高大的身材」。
人,外在的身體不足以做為做決定或做選擇的標準,需要
有深入和靈性的視力來看人。
天主說:「人,看外貌; 上主,卻看人心」。
我們要求 天主賜給我們這靈性的視力,好能在生活的所
有情況中做出正確的選擇和決定。
我們不可只根據人的外表、經濟因素和外在的表面的因素
來做決定,應該以靈性的視力為決定的基礎。我們應該像
天主那樣,祂選了達味為以色列的國王;達味卻是弟兄中
最小而且看來脆弱的一個,因此,也是最不適合擔任這個
職務的一個。
事實上,他有豐富又深刻的靈性涵養;因此,他比其他的
人更適合做以色列的國王。
在第二篇讀經中,保祿也和我們談了靈性的光。
他向厄弗所人說:「從前,你們原是黑暗;現在,你們在
主內卻是光明」。
在這裏,我們深入了福音的主題:僅僅接受光,不夠;還
需要變成光。
耶穌曾向祂的門徒說:「你們是世界的光」。
基督信徒的義務,不僅僅是在自己的生活中接納
天主的光;同時,也要透過自己的行為舉止,把這光展示
出來。
因此,保祿說:你們要像光明之子一樣;光明所結的果實
,就是各種良善、正義和誠實。
保祿宗徒邀請我們,拒絕做黑暗的事,就是那些在黑暗中
做的、見不得光的事;因為,做的人自己也以之為羞恥;
因此,儘量隱藏起來、不讓人看見。
應該做能夠讓其他的人看見的事;這樣,可以使他們也受
到光照。
要想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必需不斷地從基督的復活奧秘中
獲得更多的光明。
保祿勉勵我們說:「醒來吧!從死者中起來吧!基督必要
光照你!」
從這句話中,我們看到有關耶穌復活奧秘的提示;耶穌從
死者中醒來了,祂在受盡苦難後,得以光照每一個人。
不僅光照每一個人,還使他們懷著靈性的復活來參與祂的
新生命。
我們繼續朝著復活節前行,心中懷著這個日益深入參與
基督的光明和生命的大希望、來光榮
天主,為世界謀福祉。
作者:阿爾貝.范諾怡 耶穌會樞機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