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祭(彌撒)的舉行 潘家駿神父
陸、祂拿起餅和酒
「在感恩禮(聖祭禮儀)的開始,把即將成為基督聖體聖血的禮品呈獻到祭
台上。首先,將聖體布(corporale 九折布)、聖爵布(purificatorium)、彌
撒經書(Missale) 和聖爵(calix)安放在祭台上(除非聖爵備於祭台旁的祭
器桌 abacus 上);這祭台是主的餐桌,是整個感恩禮的中心。然後送上禮品
:餅和酒;最好由信友獻上,並由主祭或執事於適宜的位置接受它們,放於
祭台上。
雖然,信友不再像往昔一樣,獻上自己為慶典帶來的餅酒,但此奉獻的禮節
仍很有意義和精神價值。此刻,也可以接收信友為濟貧、或為教會所帶來、
或在教堂內所收集的獻儀和其他禮物;但是,不可將之放在祭台上,應置於
其他適宜的地方。(《總論》73)。」
在感恩禮中,這奉獻禮是一個重要的時刻;我們被邀請向
天主獻上我們的「祭獻」,也就是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在法國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在五一勞動節那一天,勞工們將勞動的器具呈獻
到祭台上。
甲、歷史的幅度
在頭兩個世紀,這個儀節是非常地節制儉樸;這也許是為了與異教信仰有所
區別以及為了強調只有基督向 天父的唯一祭獻。
在儒思定的《第ㄧ護教學》這樣寫道:「餅和酒被帶到主禮那裡,他拿起它
們,讚美和祝謝。」慢慢地,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奉獻概念取代了原初的概念。
今天的奉獻概念是,我們將我們所擁有的,也就是我們將自己當做禮品奉獻
給 天主;並且藉此瞭解到所有的禮品都源自 天主;特別是藉著呈上那即
將成為基督祭獻的禮品,經驗到無上的喜樂。
當時所奉獻的餅都是家庭製的餅,獻餅的責任是屬於所有領受過洗禮的人,
這是他們對他們司祭職務命召的一種回應。雖然,是由司祭祝聖這些餅酒,
但是,是由全體 天主子民和他一起獻上這個祭獻。凡是從獻禮當中剩下的
禮品,在執事的監督下,分送給窮人或司祭。
在東方教會,奉獻遊行經過慢慢地發展,變成了眾所皆知的「大進堂式」。
在這儀節中,不論是在詠唱或是在祈禱中,都已經在向那位光榮的君王歡呼
。為很多人來說,東方教會的做法很不合乎邏輯,因為,餅和酒尚未祝聖。
然而,這也顯示出餅酒的準備與感恩禮本身的關係是如何地密切了。
很可惜的是,後來,奉獻遊行與緊接著而來的奉獻、感恩禮和共融(領聖體
聖血)脫節了。特別是在第十世紀以來的西方教會,在不同神學理論的影響
之下更是如此(因為,在這個時代,信友們難得領一次聖體,因此,呈獻禮
品的儀節也失去了它真正的意義。在亞美尼亞教會早已通行使用無酵餅的習
慣,到了第十一世紀,在西方教會也變得非常普遍)。慢慢地,這「奉獻」
的概念也因此被縮化成「在彌撒中收奉獻」或是彌撒獻儀。
就奉獻的超性意義來說,這奉獻甚至也變成類似於感恩禮中的奉獻
( 上主,因此,我們紀念基督的聖死與復活,向禰奉獻生命之糧……。
拉丁文把聖體稱為 hostia ,其意義是犧牲(祭品),可以說正是這個傾向的
一個記號)。
保祿六世的彌撒經書(1970年彌撒經書)努力地要把這項儀節的真正意義再
度重新建立起來,於是,把它稱為「預備禮品」( praeparatio donorum),
這是一個比較不偏不倚以及實用的名稱。
「奉獻」一詞,只保留於那伴隨列隊前往祭台獻禮時所用的「奉獻詠」上。
《彌撒經書總論》首先提到祭台的準備,「這祭台是主的餐桌,是整個感恩
禮的中心(《總論》73)。」這祭台的準備,本身就是一項很深刻的象徵,
它指出了主的兩個盛宴: 天主聖言和基督聖體的兩個餐桌。這準備的行動
向我們顯明了第二個事件正在舉行當中。這個禮儀行動可以被視為是感恩禮
行動的序曲,一如拜占庭禮的「大進堂式」。因此,「奉獻詠」的選擇應該
要能配合此一精神,並且更重要的是,要賦予奉獻遊行意義和生命。
對於這儀節,有以下幾點基本的做法:
1. 所有為準備在祭台使用的麵餅都應該是當日彌撒奉獻的(基本上是不考慮
聖體櫃裡的聖體的,因為,這些聖體的保留是為病人)。
2. 如果,其他的奉獻來得及準備好也可以一起獻上;但要注意,不要把其他
的奉獻放在祭台上(還好《總論》73有此規定!不然,按照許多非洲國家的
習俗,奉獻羊和雞,那問題就大了!)
3. 遊行應該不要急迫,並以幽雅高貴的姿態慢慢地遊行至祭台,將禮品一一
呈獻。
乙、餅之遊行
「雖然,信友不再像往昔一樣獻上自己為慶典帶來的餅酒,但此奉獻的禮節
仍很有意義和精神價值(《總論》73)。」
有什麼意義和精神價值?因為,這奉獻的遊行,由下到上的動態過程中,正
是感恩禮象徵的根本部份。感恩禮,是 天主和在基督內的人類二者之間的
神聖交換,一如我們常常在獻禮祈禱當中所表達的:
上主,萬有的 天主,禰賜給我們食糧,我們讚美禰;
天主 人類
我們將大地和人類勞苦的果實~~麥麵餅呈獻給禰,使成為我們的生命之糧。
這遊行可以說是整個餅之遊行的第一步。
天主
感恩禮
人類 共融(領聖體聖血) 分享
這個遊行是與領主時的遊行相對稱的;這個對稱也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
如果,團體中舉行奉獻禮品的人同時也能夠成為送聖體員,與司祭一起分送
聖體聖血,那麼,就更能顯出這對稱的意義來。
在這儀節中,有三個主要的關鍵:
1. 「 上主,萬有的 天主,禰賜給我們的食糧,我們讚美禰。」
就如同傳統的猶太人用餐一般,我們也是以讚美 天主來開始我們的餐宴。
我們記起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均來自 天主、天地萬物的創造者;所以,奉獻
的第一個層面就是去認識到 天主乃是萬物之源。
2. 「我們將大地和人類勞苦的果實~~麥麵餅呈獻給禰。」
這正是司祭子民的使命,由整個團體向 天主獻上所有的創造物和整個人類
,參與基督的奉獻;耶穌基督以他自己做為禮品,使宇宙與 天主和好。
因此,這餅和酒就已經不單單只是指有形可見的餅和酒,更是指教會和我們
自己。
3. 第三個關鍵是分享;雖然,在禱詞中並沒有很清楚地說出來,但是,分享
卻是教會在禮儀中的傳統概念。所有奉獻的禮品在本質上是要按照地方教會
、教區、普世教會,尤其是窮人的需要做分享的;這分享在我們每位基督徒
的生活中也是如此。
這個儀節的舉行方式具有很大的彈性;若唱「奉獻詠」,主祭只要低聲唸奉
獻的禱詞即可(主祭不要和音樂比大聲!)。不過,如果可能,還是盡量地
以音樂相伴。除了傳統上習慣使用的以虔誠奉獻為主題的聖歌之外,其實,
一些有關感謝和讚美的詩歌和聖詠,反而更能夠表達出「
天主乃是萬物之源」,而且也表達了我們即將進入感恩讚美之祭。例如,
聖母的謝主曲就可以使用在聖母的慶節中。
最後,不要忘了,預備餅酒也是預備我們的心去參與我們的主的唯一祭獻。
柒、祂祝謝了
「現在,開始整個感恩祭的中心與高峰,即『感恩經』,是感謝與聖化的經
文。主祭邀請信友舉心向上,祈求和感謝 天主,並請他們與自己聯合祈禱
。主祭是以整個團體的名義,經由耶穌基督,在聖神內,向 天父祈求。
感恩經的意義,是要整個信友團體偕同基督頌揚 天主的偉大工程,並奉獻
聖祭(《總論》78)。」這對 天主的「感謝」( eucharistia )是根植於
聖經的祈禱的,它是與一般我們向人的道謝有所不同的。向人道謝,是我們
向人傳達我們的感恩之情,但仍期待著更多的幫忙,這是在很多其他宗教裡
或是社會中存在的一種人和神,或是人和人的關係。
對 天主的「感謝」( eucharistia )則與此不同,它是純粹的感謝,不帶任
何其他動機的謝恩,讚嘆、感謝 天主為我們所行的奇異恩典。除非我們瞭
解這兩者當中的細微差別,否則,我們便無法真正體味感恩禮的核心精神。
讚頌和感謝,是感恩經的起點,這起點,我們稱之為「頌謝詞」(praefatio
,這個字在此有「公眾的宣言」之意)。在感恩經第四式裡,這種讚頌和感
謝之情不只是侷限在「頌謝詞」當中,更是超越了頌謝詞的範圍,並且還包
含在整個的感恩經文裡。
天主救恩工程的最高峰當然是在耶穌身上,祂使自己成為救贖人類的禮品。
這讚頌結束於建立聖體聖事的敘述中;在這敘述中,基督的祭獻已說得分明。
除了「羅馬正典」(感恩經第一式)之外,梵二又編寫了九個感恩經(包括
了1970年彌撒經書中的四個);這些感恩經基本上是按照以下相同的結構和
要素所編寫的(參閱《總論》79):
1. 感謝( gratiarum actio ):這感謝尤其表現於「頌謝詞」內。
主祭以全體子民的名義,為了整個的救恩大業、或為本日、節日或時期的某
特殊理由讚頌並感謝 天主父。【彌撒經書為常年主日共提供了八式的頌謝
詞:創造的目的(V) 和救恩的歷史(VI)催迫著我們去默想救恩的奧蹟,
並在其中活出我們的生命(II)。 第 III式則是延續第 II式的主題,更深度地
進入到救恩奧蹟的神學當中,即我們看到了人類如何透過基督的人性,獲得
救贖(藉人而拯救人);也就是說,透過降生成人的聖子成就了救贖的大功
( VII ), 也藉著祂的逾越奧蹟而重生了新的 天主子民(I)。
我們現在在教會 ~ 基督的奧體中生活,分享了 天主聖三的生命;教會就是
在聖三的奧蹟中團結在一起( VIII )。每當我們慶祝感恩禮時,我們就是在
慶祝基督及其教會的奧蹟,並且將要獲得這新逾越奧蹟所結出的初果(VI)。
開啟經文的對話,從最初頭幾世紀就已經存在了,它的目的是開啟感恩祭禮
的行動。如果,主祭有能力唱的話,就儘可能地以唱的方式表達這開端詞和
頌謝詞。
2. 歡呼( acclamatio ):整個信友團體偕同天上神聖,同聲詠唱「聖、聖、
聖」;這歡呼歌構成感恩經的一部份,應由信友偕同主祭齊聲詠唱。
這是讚頌之祭的最完美表達,因此,它屬於全體參與者,不只是屬於聖詠團
而已。
3. 呼求聖神( epiclesis ): 這是教會的特別禱文,祈求
天主聖神的德能祝聖人類所獻的禮品,使之成為基督的聖體聖血,並使這無
玷的祭品為我們領受的人成為救恩的泉源。
4. 建立聖體聖血的敘述及祝聖(narratio institutionis et consecratio):藉基督
的言語和行動,完成基督在最後晚餐時所制定的祭獻;昔日,祂就是藉餅酒
的形體,把自己的體血交給宗徒門吃喝,並命令他們要延續這項奧蹟。
5. 紀念( anamnesis ): 教會履行主基督藉宗徒傳下來的命令,藉此經文紀
念基督,特別是祂的神聖苦難、祂光榮的復活及升天。這經文如果以詠唱的
方式表達,則更能展現出「紀念」的力量來。
6. 奉獻(oblatio): 教會,特別是此時此地集會的信友團體,藉此紀念,在
聖神內將這無玷的犧牲獻於 天主父。教會的意願是要信友不但奉獻此無玷
的犧牲,而且學習自我奉獻;如此,經由基督中保與
天主日漸契合,彼此團結一致,使 天主成為萬物中的萬有。
7. 轉求( intercessiones ):這顯示出,感恩祭禮是聯合天上和人間的整個教
會而舉行的,而且,這祭品也是為了教會及其全體成員 ~ 生者及亡者而奉獻
的;因為,他們都是被召,分沾藉基督體血而獲得的救恩和救贖。
8. 總結的聖三頌( doxologia finalis):整個的進行總結在這聖三頌的格式中
;這是讚頌 天主的表示,並以信眾歡呼的「阿們」做為認同和結束。
如果,在此沈悶或低聲地答覆「阿們」,則讓人覺得好像一下子從感恩經的
高峰一下子就跌入了谷底,或是,感覺極度地不相稱。事實上,可以以詠唱
三重的「阿們」來表達;在復活期的時候,甚至可以加上「阿肋路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