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祭(彌撒)的舉行 潘家駿神父
從新約中的感恩祭、感恩祭的歷史傳統以及感恩禮的神學當中,我們都可以
清楚地看到了禮儀聚會團體( assembly )在人類歷史洪流當中是一個
天主救恩工程的記號。
這團體的聚會使得得救的人們相聚相會在一起,並透過最基本的基督徒慶祝
~~感恩祭,聚會團體乃成為圓滿的聖事性團體,並在這團體的聚會中完成盟
約。我們可以從感恩禮慶祝的不同部份和儀節中看到這些意義的顯揚。
本文乃是按照2000版《彌撒經書總論》所做出的反省。
壹、 天主子民齊聚
甲、一個重要的歡迎時刻
如果,我們相信 天主子民的聚會團體就是基督在我們當中臨在的第一個記
號,那麼,我們就不應該忽略掉齊聚的過程。
此外,如果,我們瞭解《彌撒經書總論》的指導,我們將發現到,這正是在
感恩禮的一開始時所要傳遞的概念:「信友集合後,主禮聯同執事和輔理人
員進堂時,開始唱『進堂詠』(2000年版《彌撒經書總論》47)。」
然而,問題是:這些集合的信友們是一個真正的 天主子民的聚會團體嗎?
這些人是否被鼓勵在感恩禮之前就已經成為一個 天主子民的聚會團體?
當人們到達教堂時,他們是否彼此問候?是否有人送遞歌書或給予引導?
信友們來到的是一個怎樣的地方?風琴手是否彈奏背景音樂?氣氛是否鼓勵
人們以微笑、甚或低語向鄰人致候?
如果,感恩禮之前安排練唱;那麼,領經員在一開始的時候是否向信友們做
簡短地問候,還是一開始就說:「請翻開歌書…」?
這練唱就已經是幫助信友們進入禮儀當中的一個方式?或是僅僅是一件辛苦
的差事?
「進堂詠」,是最典型、也是最直接的方式,能夠讓所有的人一起做同一件
事。它能打開人們的口、也打開人們的心;它也幫助人們搖動他們的身體,
而身體正是敬拜行動中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工具。
這也正是「進堂詠」的首要目的:「進堂詠的作用是開始彌撒慶典,促進參
禮者間的團結,將他們的心靈導入所舉行的時期或慶節的奧蹟中,伴隨主祭
與輔禮人員的進堂行動(《總論》47)。」
按經驗來說,聖歌的選擇應該是耳熟能詳,至少,是容易唱的。同時,為了
達到「將他們的心靈導入所舉行的時期或慶節的奧蹟中」的目的,聖歌的內
容和音樂也該配合時期或慶節。
在「進堂詠」之後,主祭和信友們一起劃十字聖號,這是第二個象徵的姿態
;透過這 天主聖三的記號,基督徒認出彼此來。
為了讓這這姿態不只是淪為記號而已,甚至是讓它能夠顯出完整的意義來,
我們可以在劃十字聖號之前先做一簡短的引言,如:「讓我們在我們身上劃
上信德的記號」,或是在靜默中慢慢地劃十字聖號。「然後,主祭向共聚一
堂的信友致候,表示主親臨於他們之間(《總論》50)。」
這個開啟禮儀的對話象徵了基督徒團體是一個有機體,因為,在這對話中包
含了兩個參與者:聚會團體以及在聚會團體當中代表那召喚祂的子民齊聚一
起的 天主的司祭職務。此外,有三式致候詞可供主祭選用。
「向信友致候既畢,主祭或執事、或另一位輔禮人員可向信友簡介本日彌撒
要義(《總論》50)。」這項工作通常由主祭來做;不過,在某些情況下,
若由平信徒擔任,為 天主子民來說也是很有意義的。
然後是,主祭邀請大家做「懺悔禮」;「全體靜默片刻,然後一起誦唸集體
悔罪經。
主祭以赦罪經做為結束;這赦罪經並無懺悔聖事的實效(《總論》51)。」
雖然如此,這儀節應該避免流於形式;事實上,主祭可以以當日福音的精神
引入「懺悔禮」當中,讓這儀節更能幫助信友們心靈,為能虔誠地參與聖祭
。需要注意的是,重點並不在於良心的省察,而是更意識到我們與那位愛我
們的 天主的關係,並且彼此為對方祈求 天主的垂憐。
此外,除了三式的懺悔詞之外,彌撒經書也為我們提供了很美的替代形式:
「在主日,尤其在復活期內,可間中舉行祝福及灑聖水,代替常用的懺悔禮
,以紀念聖洗聖事。」應該善用這項寶藏。
在「懺悔禮」之後是「垂憐經」kyrie eleison(若採「懺悔禮」第三式則免,
因為,這式懺悔禮已經包括了垂憐經),「垂憐經」是一闕很古老的詩歌,
它能夠加強我們在「懺悔禮」當中所做的呼求。
「光榮頌」,也是一闕很古老的讚美詩歌,這首有關聖三的讚美詩最初只是
用於聖誕節;後來,擴展使用於一些慶節日上;最後,應用於將臨期和四旬
期以外的所有主日。它可以說已經成了一個慶祝的明顯標記,也因此,最好
是以詠唱的方式來表達。
之後,一如其他禮儀行動的結束,主祭以一闕稱之為「集禱經」的禱詞做結
束。主祭首先邀請信眾祈禱,並且,「主祭與大家先靜默片刻,使個人意識
到自己站在 天主台前,並在心中提出自己的意向(《總論》54)。」
這裡的靜默應該受到重視,並且切實實行;如果,沒有真正的靜默,那麼,
我們就無法真正地答覆「請大家祈禱」的邀請。
這個被稱為「集禱經」(collecta)的祈禱,除了能夠「說明慶典的特性
(同上)」之外,應該還要能夠將整個進堂式的精神濃縮其中,並且在整個
內容上也要能夠把參禮者帶向那召喚我們齊聚一起、並以祂的聖言和聖體餵
養我們的 天主那裡。最後,信友們以「阿們」回應之。
乙、進堂禮的目的
從人們齊聚一起到答覆「阿們」,其間,每個部份雖然都有不同意義的強調
,但是,整體而言,是為形成主的聚會團體,讓我們認識到我們彼此是基督
的肢體、是弟兄姊妹;也顯示出我們是一個民族、一個身體以及一個有組織
的有機體;並在基督內把我們帶到那救贖我們的 天父台前。可以說這開始
禮是一個覺醒的時刻、一個齊聚一堂的時刻、一個準備的時刻。
貳、慶祝聖言
第一篇讀經(先知書)
聖詠
第二篇讀經(宗徒書信)
福音前歡呼
福音(耶穌基督)
歡呼
←------ 講道 -------→
信經、信友禱詞、結束禱詞、阿們
天主說話 聚會團體回應
從上面的圖示裡,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聖言慶祝的目的;聖言慶典就是
天主和祂所聚集的子民之間的對話。在整個禮儀當中,如果,有一方或另一
方保持沈默,那麼,這一定不是基督徒的禮儀。
這個圖示的左邊是 天主聖言,右邊則是對聖言的回應;但是,也並非如此
地單一化,例如,右邊的聖詠,或有時候以合適的聖歌代替答唱詠時,那麼
,它就是一種宣報,同時又是一種回應。
至於「講道」的可以位置,可以放在兩邊;事實上,「講道」,是聖言宣報
的延伸和發展,並且使它和「今天」有關,同時也表達了信眾對這聖言的回應。透過禮儀的慶祝,聖言能夠在信友們和教會的日常生活中產生效力。
甲、 天主的「我愛你」
太多禮儀中的讀經常常讓我們覺得千頭萬緒,難以條理;在面對聖言慶祝時
,我們常常無法避免掉入教理講授、倫理,甚或是意識型態的的陷阱泥淖當
中。的確,聖言慶祝是包括了教理講授、倫理和教義的一些成分;但是,這
些都不是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這些經文的最核心要素就是
天主的「我愛你」,這個訊息透過不同的讀經傳遞給我們。在這樣的方式下
,天人之間互許的誓盟得到更新,並在羔羊的血中獲得印記。
乙、一項慶祝
因著 天主對我們的愛情,聖道禮儀乃成了一項慶典、一項慶祝。這也是為
什麼 天主的聖言要經過人的嘴去大聲的宣報,否則的話,我們儘可以把經
本給信友們,讓他們去讀就夠了。
不!不!不!「我愛你」,是應該要被大聲宣報出來的;既然,我們所領受
的是愛的宣言,那麼,我們應該是用耳朵去聆聽,開放自己的心去接受這宣
報,而不是用眼守著經書、守著自己的安全感。
除了這愛的宣報之外,我們也不要忘了其他的禮儀要素;每一聖言禮儀都伴
隨著一些姿態,例如,起立,聆聽福音和親吻福音書以做為對福音書的尊敬
,因為,它表達了啟示的最高峰;有時候,也可以舉行隆重的福音遊行,並
向它獻香;也可以在唸福音的時候高舉著它。
總之,我們可以想一些方式讓 天主聖言不僅進入到我們的心靈裡,也充滿
我們的整個存在。藉用一些視聽器材的輔助,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達
成以上的目的;不過,最有效、最普遍的方式大概是音樂和詠唱。
丙、聖言的音樂背景
聖道禮儀中,可以以詠唱的方式來表達的有:聖詠、福音前歡呼、信經和信
友禱詞。
一、聖詠
梵二按照古老的基督徒傳統,賦予了聖詠一個重要的位置:「答唱詠是聖道
禮儀的組成部份(《總論》61)。」我們都知道,聖詠在教會祈禱生活中所
佔有的重要位置;在今日的感恩禮中,我們又重新發現到這無可言喻的富藏
:「答唱詠具有極大的禮儀及牧靈價值,因為,它協助人們默思
天主的聖言(《總論》61)。」
此外,「答唱詠要配合所讀的聖經,通常取自聖經選讀(Lectionarium)(
《總論》61)。」無論如何,為了讓信眾團體易於參與,「可按年中各時期
和聖人類別,選編一些答唱詠和應句,以取代每篇讀經後的答唱詠,以備歌
唱之用。」不過,「若不能詠唱聖詠時,則以較宜默思
天主聖言的形式誦唸之(《總論》61)。」
二、歡呼
「歡呼」,通常被要求以詠唱的方式來表達;如果,它真的是一項基督復活
宣報的話:「阿肋路亞!」
四旬期期間,則以其他的歡呼方式取代了阿肋路亞的歡呼方式,目的是為了
讓逾越節的阿肋路亞變得更強而有力。
從經驗得知,在福音宣報之後,如果,再次地以阿肋路亞回應福音,通常會
產生雙倍的喜樂。
最後要強調的是「靜默」;在每一讀經之後可以有片刻的靜默,供聖言領受
者沈默思想 天主的話語,並且使之進入生命當中,如此才能在信德的宣示
當中、在信友禱詞當中、在讚頌 天主當中不斷地往上攀登。
就如《彌撒經書總論》56所說的:「聖道禮,應以有助默思的方式來舉行;
因此,應戒絕任何有礙收斂心神的倉促方式。在聖道禮中,宜做適合該參禮
團體的短暫靜默,讓他們在有利聖神的情況下,汲取 天主的聖言,並預備
以祈禱做回應。這些靜默時刻,宜於第一篇與第二篇讀經後以及在講道完畢
時做。」
參、宣報
「恭讀聖經,就是為信友提供 天主聖言的宴席(《總論》57)。」這可以
說是梵二禮儀革新對聖經再重視的最佳回應。
在主日天,三篇讀經(舊約先知書、新約宗徒書信和福音)的古老傳統再度
恢復。在平日,只有兩篇讀經(在福音之前的一篇讀經選自新約或舊約)。
至於讀經的選擇方法,請參閱第二章第十節。
讀經的安排,基本上有其牧靈上的考量;主日的讀經安排,是按照以下的原
則選擇讀經的:「在主日,共有三篇讀經,選自先知書、宗徒書信和福音;
藉此,信友瞭解 天主的美妙救恩計畫的延續。這些讀經應嚴格依循(《總論》357)。」
平日的讀經選讀則是按以下的原則:「在『平日聖經選讀』中,為整年每週
的每一天都提供了要讀的聖經。通常在指定的日期,應恭讀該日指定的聖經
,除非遇有慶日或節日、或有個別新約讀經的聖人紀念日。
連續性的平日聖經選讀,若因慶日、節日或特殊慶典中斷,司祭可將本週要
讀的全部聖經置於眼前,然後,決定是否將略去的那一篇與另一篇合併恭讀
,或只讀那較重要的幾篇。
為特殊團體舉行的彌撒中,司祭可以選讀更適合這特殊機會的聖經;但是,
應從准用的『聖經選讀』中選擇之。『聖經選讀』為某些與聖事或聖儀同時
舉行的彌撒,或為某些特殊需要所舉行的彌撒也提供了特殊的讀經。這些讀
經是為引導信友在聆聽特選的讀經章節之後能更深刻地瞭解所參與的奧蹟,
並對 天主的聖言產生更大的熱愛。因此,為選擇彌撒聖祭中的讀經時,必
須符合牧靈的要求和選擇的權限(《總論》358-359)。」
不過,即使如此,這些讀經所宣報的對象 ~~ 信友們還是必須面對一些事實
和困難:
1. 不管聖經的寶藏是如何地豐富,整體而言,
天主教友們對聖經,不論是它的語言或是它的文化,仍然是很陌生。
2. 常年期主日的第二篇讀經常是攪亂了聖言禮儀的一致性,常常與整體的主
題不搭配。
怎樣的牧靈措施可以幫助我們在面對這些問題時仍然能夠將教會的禮儀實現
出來?我們從《彌撒經書總論》中就可以找到一些變通的方式:「有時,為
同一篇讀經,會提供一長一短兩個篇幅;在這二者中做選擇時,要以牧靈為
考慮;要衡量信友究竟聽長讀經抑或短讀經會有更大的裨益。又要考慮到,
在他們聽到較完整的讀經後,司祭可在講道中加以詮釋。
然而,若可在指定的數篇讀經中選擇其一,或可自由選擇任何讀經時,應以
參禮者的裨益為前提。在選擇為參禮團體更容易或更方便的讀經時,或為了
牧靈效益,而重複或擱置一篇已在某特殊慶典中指定用了的讀經時,都應如
此做決定(《總論》360-361)。」
另外,「主教團在特殊情況下有權決定有關讀經的安排,但是,讀經必須取
自以批准的『聖經選讀』中(《總論》362)。」
從以上的陳述中,我們也看到了司祭講道在聖言慶典中的重要性。
肆、講道
Homilia(講道)是源自希臘字homilein,其意是「去親密地親近」。
這層原意多少也指出了「講道」所具有的內容:「講道,是禮儀的一部份,
為滋養信友的生活是必須的,應予特別推崇。應依所慶祝的奧跡,和聽眾的
特殊需要,闡釋所讀的聖經、彌撒常用經文、或本日彌撒的專用經文(《總論》65)。」所以,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講道是與聖經細針密縫,與當
日的奧跡慶祝緊密相連在一起的。既是如此,講道可以涵蓋以下幾個層面:
1. 可以藉著闡明特殊字眼、特殊的歷史狀況、或是晦澀的經文片段,來解釋
聖經;這是詮釋的層面。
2. 將之應合在團體的實況當中:「今天,這一段聖經實現了!」換句話說,
就是涵涉牧靈的層面。
3. 宣報復活的奧跡,此乃屬於初傳(kerygma,參閱宗二 22-23,三 13-17,
十39-40)的層面。
4. 教導救恩歷史的不同層面,這是屬於教理講授的層面。
5. 解釋聖事性記號的意義,這是從釋奧(mystagogy)的層面來看。
6. 幫助解讀 天主在此時此地為我們的計畫;去尋找天國的記號;去迎接
天主對我們以及他召叫我們與祂一起所準備的未來計畫。這是屬於先知性的
層面。
7. 提出個人或團體的生活見證,這是屬於見證的層面。
8. 最後,一如聖保祿宗徒一樣,給予勸勉和鼓勵。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層面都能夠在一個講道中完全表達出來,但是,講道的
司祭有責任,譬如,在一年當中,將這些層面放入不同主日的講道當中。
很重要的是,不要使講道淪為道德的教訓、獨裁的叫囂或謾罵、枯燥無味的
教義宣示、或是父權的發揮,而與實際的生活脫節。
依據古老的傳統,講道的使命是賦予受秩的神職人員的;今日的《彌撒經書
總論》還是這樣規定道:「講道,通常是主祭的職務,也可由一位共祭司鐸
進行,甚至可由一位執事講道;但絕不可由一位平信徒(《總論》66)。」
此外,「在主日及法定慶節,有信友參與的彌撒中都應講道,除非有嚴重的
理由,不得省略。其他日期,尤其是將臨期、四旬期和復活期的平日以及其
他較多信友到教堂參禮的節日或慶典中,亦極宜講道(《總論》66)。」
至於主祭講道的位置,「可站在座位處、或在讀經台上,或斟酌情形,在另
一適合位置講道(《總論》136)。」總之,有兩個原則是可以把握的:
1. 堅固及慣常使用的地方;2. 易於通傳的地方。
伍、回應聖言
甲、信德的宣示(信經)
在信德的宣示或信經當中,信友們有機會去回應他們在讀經及講道當中所聽
到的 天主聖言,並對之表達同意。這同時也是一個在舉行感恩祭以前重溫
並宣認信德大奧蹟的重要時刻(參《總論》67)。
這信德的宣示是在主日、節慶日或較隆重的特殊慶典中,由所有的參與者,
包括司祭,一起詠唱或誦唸的。
在聖洗禮或復活節守夜禮的時候,也被允許採用對答的形式進行信德的宣示。在一般主日,通常是採用尼西亞信經或是宗徒信經;前者較長,後者較短,
且比較是聖經的樣子的,也就是比較接近初傳,一如在宗徒大事祿中,保祿
的宣講。
這信德的宣示,不僅僅被表達出來就罷了,並且還在感恩經中行動出來。
天主的子民就是以「我相信禰,因為,我知道你愛我」來回應
天主的「我愛你」;這就是這儀節最終的目的以及它所要呈顯的意義。
乙、信友禱詞
信友禱詞,可以說是梵二禮儀革新最醒目的果實之一。教會從第六世紀開始
,除了聖週五的禮儀外,就已經不再使用這個儀節了;梵二之後,再度予以
恢復。這「公禱」之所以被稱為「信友禱詞」,乃是因為「信友對自己以信
德接受的 天主聖言做出回應,為眾人向 天主呈上祈禱(《總論》69)。」
因此,由平信徒來執行這項祈禱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也可以由執事、唱
經員或讀經員來誦唸(參《總論》71)。
祈禱意向的順序通常是:為教會的需要、為政府和全世界的得救、為遭受各
種困難的人以及為地方團體。在某些特殊慶典中,如堅振、婚禮、殯儀,則
依慶典的特性,能夠有更切實的祈禱意向(參《總論》70)。
事實上, 天主的心是無限的寬廣,我們可以把人類的一切範疇、所有人類
的景況以及現今發生在我們世界上的所有事件都放入這祈禱當中;不過,要
注意的是,這祈禱的內容和形式。它的內容要避免新聞播報、倫理教導或是
講道。它的形式總是以簡單明瞭為原則,可以以「請為……祈禱」的形式,
或是以一句回應福音的讚美來做為每一個意向的開始,例如:「上主,禰治
癒了天生的瞎子,禰應受讚美;求你打開我們的眼。」最基本、也是最美的
聖經或基督徒祈禱就是聖詠、 天主經和感恩經。
至於回應祈禱的部份,除了「求主俯聽我們」之外,我們也可以按照當日慶
祝的奧蹟來予以回應;例如,如果,禮儀提醒我們 天主的信實,那麼,我
們就可以以「禰是永遠信實的 天主」或是「 上主,我們信賴禰的愛」來
回應每一個意向。
除了這些共同的答覆之外,《彌撒經書總論》也提供了「靜默的心禱」,來
表示自己的祈求(參《總論》71)。換句話說,誦唸信友禱詞者在每一祈禱
意向結束後,應該停一下子,好讓其它的弟兄姊妹們加上自己的特別關懷,
他的祈禱聲調和速度也應該是合宜的。
「信友禱詞」打開我們的心,並且讓我們的心通往基督的心,好讓基督的關
心成為我們的關懷:「你們為我最小的一個弟兄所做的,就是為我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