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四日上午,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教宗本篤十六世主持了例行的周三公開
接見活動。他在向來自世界各國的朝聖信友講解的要理中,繼續談耶穌的祈禱和祂的
治愈行動。
教宗說,祈禱,並不是要 天主立即回應我們的請求,而是得到祂的友誼;因爲,施
恩者比恩典更珍貴。
他也爲立在保祿六世大廳內三十多年的【復活】銅雕的修復工作感謝出資和完工的人。
無人理睬的聾啞人和剛去世的好朋友是教宗叙述耶穌祈禱的兩個場景;這兩種情况若
不是在耶穌所走的路上發生,讓耶穌有機會在衆人面前向 天父祈禱時流露出人性和
天主性的獨特一面,它們是不會有共同之處的。
教宗說,耶穌的祈禱,也該當是每位基督信徒的祈禱。
瑪爾谷福音叙述的聾啞人的痊愈,就是一個有說服力的耶穌祈禱的實例;耶穌把他帶
到一邊,把手指放進他的耳朵裏,望天嘆息。教宗說:『整段叙述指出,耶穌在人性
上參與病人的處境,激發祂向 天父祈禱。祂同父的獨特關係,也就是祂唯一聖子的
身分再一次顯現。耶穌的祈禱,以祂望天嘆息的明顯方式進入治愈行動;祂治愈聾啞
人的力量,無疑由憐憫所激發;但是,這個力量却來自他向父的求助』。
教宗提到,耶穌祈禱的第二個例子是拉匝祿的復活;這段叙述是耶穌人性和
天主性流露的最典型描述。教宗說,耶穌爲失去這位朋友禁不住流了眼淚,但是,這
一哀痛幷沒有令祂失去對 天主的明確訴求和 天主託付的使命。教宗稱耶穌的祈禱
是雙重標記的顯示;換句話說,耶穌在爲拉匝祿懇求 天主的時候,疾病和死亡也被
視爲 天主彰顯光榮的場所。
教宗說:『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瞭解,在向 上主祈求時,不該期待依照我們的願望所
求的要立即實現,而是要信賴 天主的旨意;在往往我們認爲不可思議的每件事上,
看出 天主的光榮和祂愛的計畫』。
教宗引用【 天主教教理】中的話,點出耶穌祈禱的實質,就是:『在接受恩典之前
,耶穌依從那位施恩者,祂又在恩賜中交出自己』。(教理2604)
教宗進而談到我們的祈禱說:『在接受恩典之前,依從那位施恩者,施恩者比恩典更
珍貴;我認爲這很重要。對我們而言,除了我們在祈求 天主的時候得到祂的應允外
,祂能給予我們的最大恩典是祂的友誼、祂的臨在、祂的愛。
天主才是需要經常請求得到和守護的珍貴寶藏』。
教宗再三指出,耶穌藉著祂的祈禱願意讓我們全心信賴 天主和祂的旨意,顯示給我
們 天主帶來希望,祂能徹底改變在人眼裏看來是不可能的狀况。
教宗最後談到我們的祈禱,他說:『我們要向 天主敞開心門,祂教給我們不斷地走
出自己,走向他人,尤其在受考驗的時刻,帶給他人安慰、希望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