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的師傅                 丙年 四旬期 第五主日


 


四十三 16-21;8-14;1-11


 


默想:


上星期,我們聽到路加說有情的父親;今天,讓我們看看若望怎樣講慈悲的


師傅。


「師傅」,兩字很重要;因為,一班職業師傅挑戰另一位師傅,問一些只有


傅才知的法律問題;何況,耶穌做為師傅,必須回答別人的提問。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故事,非常戲劇化;喜歡看偵探小說的人會發覺,裡面有


很多令人懷疑的地方,例如既然,這位婦人是犯姦淫時被捉,為什麼祇捉


女的?梅瑟法律不是聲明男女犯姦淫都要死的嗎?


此外,聖殿,是神聖的地方,不會容許犯姦淫罪的人入內玷污的;經師和法


利塞人那麼熟識法律,帶犯姦淫的婦人入聖殿是不可思議的事。


可能,這些人有雙重標準,為了難到耶穌,不惜暫時不講法律;亦可能,作


者諷刺這些要求執法的師傅偏偏自己首先不守法。


他們用一個兩難的問題去試探耶穌,而且,這個問題似乎比問應否給凱撒納


稅更難答。


他們不是問耶穌那婦人是否有罪,也不是問應該處以甚麼刑罰;而是問是否


執行梅瑟投石的法律。


如果,耶穌說不執行;不但輕視梅瑟,亦可能姑息罪人,鼓勵犯罪。


如果,耶穌贊同執行法律;又怎能與祂的教導調和?


耶穌不是要人慈悲待人、要人寬恕罪人嗎?


此外,這也是梅瑟法律和羅馬法律間的取捨問題;守梅瑟法律,便破壞羅馬


法律,自有羅馬人去對付耶穌;若守羅馬法律,耶穌便成為羅馬人的幫凶,


喪失在猶太人心中的地位。


從耶穌處理這事的手法,我們可以得到很大的啟示;耶穌的身體語言,帶出


些訊息。


祂坐下的時候,是師傅教導、審判的姿態。


當這些人質問耶穌時,祂彎身在地上寫字,不再坐下;明顯地,不想做判官。


祂彎身在地上寫字,可能是讓控訴的人有時間冷靜下來,意識到設圈套害人


是不對的;亦有可能,耶穌心痛到不想看罪人的面,讓他們彼此看到對方醜


惡的嘴臉。


有些教父認為,耶穌把控訴者的罪寫在地上;因為,耶肋米亞先知曾說


「凡遠離   天主的,必被記錄在地上」(耶十七13)。


難怪,他們看後,一個一個的走了。


文字的譴責遠比面斥容易為人接受,因為,保存了人的尊嚴;也有認為,


天主在西乃山上用手指寫十誡,現在,耶穌用手指寫   天主的誡命,提醒人


不要定人的罪,把判斷交給   天主。


耶穌跟著站起來;這是個控告的姿態。


舊約要求證人要為犯人的死負責;耶穌本可用一句話使他們知難而退:「讓


控告人先向犯人投石」,保證沒有人敢動手。


但是,這樣說僅具法律智慧,缺乏信仰幅度;因此,耶穌說:「讓那些無罪


的先向她投石」。


既然,他們動機不良,通通都是罪人,自然一個一個的走了。


這個故事,不在乎標榜耶穌的智慧,要消解這個兩難問題,其實有其他辦法


;例如說:「帶她離開,不要玷污聖殿!」


「那一個肯定她有罪的,就自己下手」。


耶穌答案的巧妙處,是從這位婦人的罪轉到每一個人自己的罪,看到原來自


己同樣是罪人,需要   天主的寬恕。


天主的慈悲,不單是對這位罪婦,而是對所有人,包括經師和法利塞人在內


;耶穌願意帶領所有聽眾回到   天主那裏。


故事裏最後的話是結論:「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罷!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


了!」


故事是慈悲的勝利,氣氛雖然緊張,卻沒有火併的衝突;因為,慈悲不需要


爭吵,更不需要喧嘩。


經師和法利塞人利用一位罪婦來為難耶穌;在故事裏,這婦人完全沒有尊嚴


可言,被人擺在中間做工具,她是生是死,會否悔改,這班人一點都不在乎


;他們看法律,只在乎懲罰犯罪的人。


耶穌亦講法律;但是,祂用法律去治療人,使人覺悟,不會再犯。


耶穌將這婦人看成一個人,讓她面對面地向著   天主,恢復她的尊嚴。


這個女人回去後,相信一定不一樣。


我們與他人交往時,有將別人看成工具,為達到某一個目的嗎?


抑或,像耶穌一樣,把人看成是一位有尊嚴的人?


故事中,年老的先走,最後才是年輕的;是年老的犯罪多嗎?


其實,作者大概是位老人家,願意幽年輕人一默。


老人家經驗多、覺悟快;所以,他們很快聽出耶穌弦外之音,認識到自己是


罪人,不要「五十步笑百步」;因此,很快退出去。


祇有年輕人以為,世界祇有自己才理直氣壯,充滿正義感;最後,剩下他們


時,環境迫使他們承認自己也是罪人。所以,這故事可能為年輕人有特別意


思,不要祇講正義,基督徒更要講慈悲。


總之,從慈悲的師傅身上,我們感受到   天主的慈悲。


這個優美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慈悲比懲罰更能使一個人悔改,更能重拾個人


的尊嚴,更能以愛還愛。                     ( 作者   吳智勳神父 )


反省與實踐:


今天福音的故事,正反映了2006年年底多國軍隊對犯下恐怖罪行的海珊處以


絞刑這個事件的反省。有人認為是「正義的行動」、「正義獲得了伸張」;


有人認為是「伊拉克人的勝利」;教會人士則認為「處死罪犯不是重建正義


、使社會修和的途徑;相反地,有滋生報復心理和種下新暴力的危險」。


「…這都是否認按照   天主的肖像所創造的人的超性尊嚴」。


同樣,面對一位犯人,不管他犯下了什麼樣的罪,我們可以選擇輕視罪人的


態度;我們也可以選擇像耶穌一樣,把他看做是一位有尊嚴的人,用法律去


治療人、給他有悔改的機會。


我們欣賞耶穌巧妙的智慧;然而,學習耶穌的慈悲與寬恕更為重要。


「不要為惡所勝,倒要以善勝惡」;同樣都是罪人的我們,在四旬期拜苦路


時,觸碰那寬恕眾人、拯救全人類的聖心。


信友禱文:


請為世界和平祈禱


祈求   上主幫助全世界各個民族、國家及不同宗教背景的人們能體會到和平


的價值與生命的可貴,使全體人類懂得彼此寬恕、互相尊重,共同促進國際


間的友好與互助。


請為準備在復活夜領洗的候洗者祈禱


求主堅定他們願意跟隨   天主的心志,除去他們所有的疑惑、試探與懼怕,


使他們能懷著喜樂的心情期待聖洗聖事的來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uodegang 的頭像
    Guodegang

    郭德剛福傳中心

    Guodeg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