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和耶穌對人的無限慈愛
列王上17:17-24;迦1:11-19;路7:11-17
本主日的福音特別明顯地給我們展示出耶穌的良善和他的威能。
有一次,耶穌前往加里肋亞的一座名叫納因的城裏去,正當他走近
城門時,遇到了一群出殯的人;他們正抬著一位死去的少年、送往
墳地去,他是一位寡母的獨生子。那真是一幕悲慘的情景!
耶穌立即動了深刻憐憫之心;福音的原文裏,路加用了一個動詞,
其根源意義是【心腸】,我們能翻譯成:【動了心腸】。
同樣的動詞也出現在福音的其他部份(例如:路十33善良的撒瑪黎
雅人的比喻;瑪十四14、谷六34增餅的奇跡;谷一41癩病人的痊癒
;路一78匝加利亞的讚主曲),並且也表示,
天主和耶穌對人類的無限關愛之心。
這便是耶穌的一貫作風:對在痛苦中的人,他充滿著憐憫之心。
這應該給我們一種莫大的慰藉;當我們憂愁、苦悶時,我們應該認
出耶穌以其同情之心就在我們身旁。
耶穌的這種同情心,便是從他與婦人的談話中表露了出來:【你不
要哭了!】顯然,他的這句話宣告他的干預;因為,耶穌的同情心
從來不只是停留在話語上,常常是付諸行動。
然後,耶穌的威能便顯示了出來;他使出殯的行列停下,並走近棺
材,按住了它,並且說:『青年人,我對你說:起來吧!』
耶穌的干預非常有效,得到的結果是,青年人復活了;那死者便坐
起來,並開口說話;耶穌便把他交給了他的母親。
這裏除了耶穌的同情心和威能之外,我們還能注意到他的細膩之處。
最後,眾人對這種干預都感到驚訝,並且光榮
天主說:『在我們中間興起了一位大先知; 天主眷顧了他自己的
百姓』。
今天的禮儀還建議我們,在耶穌所行的這個奇跡與第一篇讀經敘述
的厄里亞所行的相似的奇跡之間做個比較。
厄里亞先知向一位寡婦請求做客,而且,這位寡婦也表示非常歡迎
他。她有一位患病的兒子,現在好像死了;因為,停止了呼吸。
這位寡婦對這件事感到非常困擾,並自問這個死亡有何意義。
她便向先知說:『 天主的人,我與你有什麼關係﹖你到我這裏來
,竟叫 上主記起我的罪惡,殺死了我的兒子!』
婦人以為厄里亞的出現對她有害。
但是,厄里亞先知向她說:『把你的兒子交給我!』
然後,把孩子抱到樓上,並把他放在床上,就懇切地呼求
天主說:『上主、我的 天主!我寄居在這寡婦家中,難道,你也
忍心加害於她,殺死她的兒子嗎?』
厄里亞三次伏在孩子身上,並又呼求 上主說:
『 上主、我的 天主,求你使這孩子的靈魂再回到他身上』。
上主俯允了厄里亞的呼求;孩子的靈魂便回到了他的身體內,他就
又活了過來;厄里亞便把孩子交給了他的母親。
假如,我們把這兩個篇幅所敘述的【一個是在讀經一裏、另一個是
福音中的】兩相比較,那麼,我們立刻就會發現其基本上的相似:
兩者都是關於奉還給孩子或少年人的生命;但是,我們也發現兩者
有相當明顯的區別。
耶穌靠近棺材,把它按住,並命令少年人站起來;耶穌對奇跡絲毫
沒有表示出猶豫,並且也沒有向 天主呼求;他肯定能支配他的權
能,當然,是和 天父聯合在一起。
然而,厄里亞卻並不如此地自信,他開始懇切地祈求 上主;然後
,他做出一種能幫助他復活孩子的舉動:他三次俯伏在孩子身上,
企圖暖熱他的身體,使靈魂返回到孩子身上;並再次呼求 上主。
這個使我們明瞭耶穌與厄里亞先知之間的區別;厄里亞先知之所以
能行奇事,是因為他呼求 天主;他並不表示自己意識到會行奇跡
。可是,耶穌卻不然,他是 天主子,他表示意識到了自己的權能
;他不向 天主呼求,只是命令少年人站起來。
這項舉動表示,耶穌知道,他能和 天父一起來支配這個神能,並
不需要祈求或懇切地向 上主哀求。
第二篇讀經和孩子的復活或少年人復活的主題沒有任何關係;雖然
如此,基本上也有關聯,這是由於保祿對耶穌的權能與良善的信念。
保祿在論及他的皈依時,他認為,這是復活了的基督所表示出的超
凡良善和極度權能。他強調,他的皈依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簡直
不能相信,一位如此敵對基督教會的猶太人,竟然他自己也變成了
一位基督徒。
那時,為維護教父們的傳統,他是一位激烈分子;在當時的猶太人
中間,他確實脫穎而出;他卻皈依了基督,徹底改變了他的作風。
保祿的這個皈依是來自 天主,在母胎中, 天主便選擇了他,並
以聖寵召叫了他;但是,這一切都是借由耶穌在大馬士革給他的顯
現中實現了。
保祿宗徒還強調說,他的福音,並不是來自一個人;他所接受的是
耶穌基督啟示給他的。如此,他的福音便有了價值,能夠向人要求
全部信德,毫無任何保留之處。
讓我們祈求 上主,求他在他的權能與良善之中堅固我們的信德;
這在我們生活中的一切情況中都是至關重要的。
即便是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 上主會幫助我們克服障礙,並使
我們在信德中前進,借著信德,也在望德與愛德上前進。
耶穌是那麼慈悲、那麼威能,他竟然受我們支配,為的是使我們的
生活更美好、更豐沛。
( 作者:阿爾貝.范諾怡 耶穌會樞機主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