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愛與寬恕
撒下十二 7 ~ 10,13;迦二 16,19 ~ 21;路七 36 ~ 50
默想:
今天,所有的讀經,包括答唱詠、福音前歡呼在內,
都強調寬恕;但是,寬恕的後面隱藏著更重要的東西
、 天主的慈愛。
天主的慈愛,不但使寬恕罪過成為可能,更使人的悔
改成為可能;人除非先感受到 天主的慈愛,否則,
難以悔改,承認自己犯了罪。
達味借刀殺人、佔據別人的妻子;納堂先知傳達
天主的話,他首先指出 天主對達味的慈愛:傅油立
他為以色列的君王、救他脫離撒烏耳的手、他願意甚
麼就有甚麼。
面對 天主慈愛的眷顧,達味竟不知恩,做了祂視為
邪惡的事。
經先知的提點,達味立刻回應:「我得罪了 上主!」
他不是因為 天主要懲罰他,才悔改;是
天主的慈愛使他羞愧得無地自容;是 天主的恩寵使
悔改成為可能。
聖保祿同樣先感受到:「祂愛了我,且為我犧牲自己」
;然後,才有能力回應:「不願辜負 天主的恩寵」
,並決定「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是基督在我內生活」。
福音更清楚地表示,慈愛先於寬恕這次序。
表面看來,故事敘述一位罪婦到耶穌腳前痛哭自己的
罪,並用頭髮擦乾、用香液敷抹祂的腳。耶穌被她的
行為感動,故此,寬恕她的罪,讓她平安回去。
次序好像是:罪婦先愛了 天主,並痛悔自己的罪;
然後,耶穌被感動、才赦罪。
如果是這樣,便錯過了路加的訊息,使 天主的慈愛
不明顯,連 天主的寬恕也看看人有多少愛才決定 ?
這是完全不符合福音的訊息。
婦人是先感受到 天主的慈愛,她才大膽、不避忌諱
地進法利塞人的家找耶穌。
她在耶穌的腳前哭了,且哭得很厲害,淚水多到弄濕
耶穌的腳;然後,她狼狽地用頭髮擦乾。
如有預謀,她大可帶預備的毛巾;可見,她的行動是
情不自禁的。
她的淚,是感激的淚多於痛悔的淚;她帶著事先預備
的珍貴香液,早有準備奉獻她最貴重的東西給
天主,聊表她對 天主慈愛寬恕的感激。
主人西滿看不清人的內心,奇怪耶穌做為先知,怎會
不知這是罪婦 ?
耶穌的確有先知之明,祂正確地知道,這婦人不再是
罪人;祂用兩位債戶的比喻,清楚表達 天主的意思。
債戶有如罪人,對 天主有所虧欠,或多或少。
兩人「都無力償還」,意指沒有人可靠自己的能力,
還清所有的罪債。
因此,「債主開恩,豁免了他們的債務」。
可見,寬恕,是 天主白白的恩寵,不是人靠做了甚
麼賺得的。
聖保祿在書信中說得好:「如果,成義是藉著法律;
那麼,基督就白白地死了」。
耶穌跟著問的問題,進一步顯出 天主的慈愛寬恕先
行,人愛的回應隨後:「他們之中那一位更愛那債主
呢?」
答案自然是「受惠較多的那一位」;即先受惠、後回
愛。
耶穌不客氣地指出西滿待客之道不及那婦人,並非故
意唐突主人及為那婦人辯護;是向他挑戰,使他看到
天主慈愛與罪赦之間的關係。
人感受 天主的慈愛越多,罪的赦免就越多,對
天主做愛的回應也越慷慨。
西滿未能對耶穌做慷慨的款待,顯示出,他感受到
天主的慈愛很有限,只看到別人的罪,還未發現自己
原來是個罪人!
耶穌叫那婦人平安回去;因為,她已是位得救的人,
她的信德使她得救,暗示不安的西滿也應照樣做。
讓我們求 天主使我們先感受到祂的慈愛,發現自己
無力償還的罪債已被耶穌一筆鉤銷,好能有力量在生
活中做愛的回應。 作者 吳智勳神父
反省與實踐:
在生活中,往往,我們先看到別人的罪,卻沒有發現
自己原來也是位罪人。
當我們看到一則犯罪新聞時,一般人的看法是如何?
天主又是如何看待這位罪犯和我這位罪人?
從今日的福音中,我看出 天主的慈愛與罪赦之間的
關係嗎?
在我自己的經驗中,是否曾經體驗過: 天主的慈愛
越多,罪的赦免也就越多?
信友禱文:
請為全世界人類祈禱
親愛的主耶穌,禰愛我們每一個人,禰甘願為我們的
罪受死;願全體人類都能夠感受到 天主無限寬廣的
慈愛,讓每一位罪人被禰的慈愛感化,願意悔改,並
能有力量以愛還愛。
請為 天主的教會祈禱
求禰以寶血洗盡禰所有子民的罪過,忠於真理、實踐
愛德,主動熱誠地宣揚救主赦罪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