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四日上午,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
公開接見活動,教宗方濟各在要理講授中繼續
講解祈禱的主題;這一次,教宗特別以舊約《
聖詠集》為例,教導我們如何向 天主祈禱。
首先,教宗講到,當我們閲讀聖經時,我們會
讀到許多不同的祈禱文;而且,有一部完全由
祈禱文組成的書,那就是《聖詠集》;教宗說
:這本書已經成為無數祈禱者的故鄉、訓練場
和生活的家。
教宗解釋說:《聖詠集》是舊約《智慧書》的
一部份;因為,它通過與 天主交談的經驗向
人傳達如何曉得祈禱。
在《聖詠集》中,我們可以找到人類的全部情
感:喜樂、痛苦、懷疑、希望和辛酸。
教宗引用《 天主教教理》的一句話解釋聖詠
是如此樸實,致使任何處境和時代中的人都可
以真誠地用來祈禱的書(參閲:《
天主教教理》 2588 號)。
當我們反覆閲讀聖詠時,我們就是學習祈禱的
語言;簡而言之,聖詠是 天主的言語,我們
人類用這言語與 天主交談。
接著,教宗表示,在《聖詠集》中找不到虛幻
和抽象的人物,聖詠不是在書桌上創作完成的
作品,是源自於人向 天主的呼求,往往從人
類痛苦生活的經驗中發出。
教宗說:在聖詠中,我們聽到有血有肉的祈禱
者的聲音,他們的生活和我們所有人一樣充滿
著困難、艱辛和不確定性。
聖詠的作者沒有從根本上否定這痛苦,他知道
,痛苦是生活的一部份;不過,他把這痛苦轉
化成了呼求。
在許多呼求中,有一個懸而未決的呼求,如同
從頭到尾貫穿全書的一個呼喊『到何時為止呢
?』
每一個痛苦都呼求獲得釋放、每一個哭泣都渴
望慰藉、每一個傷口都期待痊癒;教宗解釋,
聖詠提醒我們,生命除非得到治癒,否則,不
會得到拯救。
人的存在只是一口氣,他的生命轉瞬即逝;但
是,祈禱者明瞭,人在 天主的眼中是珍貴的
,所以,人的呼求是有意義的。
教宗繼續說:聖詠的祈禱就是這呼求的證明,
即一個多重的呼求;因為,痛苦在生活中具有
許許多多的面孔,諸如:疾病、仇恨、戰爭、
迫害、不信任,直到死亡為止。
聖詠的作者呼求 天主,在人類所有的努力都
徒勞的地方介入,這就是為什麽祈禱本身就是
救恩之路,也是救恩的開始。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在受苦,不管是相信
還是拒絕 天主的人;但是,在聖詠中,痛苦
變成了一種關係。
教宗引用《聖詠》第五十六 (五十五) 篇第九
節的話來解釋痛苦與 天主的關係:『我多次
流離失所,祢都知悉,我的眼淚聚在祢的皮囊
裡;豈不是也寫在祢的書卷內?』
教宗說:在 天主的面前,我們不是陌生人、
也不是數字,我們是有面容和心靈的人,祂能
叫出我們每一個人的名字。
教宗進一步說道:有信仰的人在聖詠中找到了
答案,他知道,即使所有人的門都關閉了,
天主的門卻始終敞開著;即使他被全世界定罪
,在 天主內卻有救恩。
教宗說:『 上主,請聼』;在祈禱中,有時
知道說這句話就足夠了。
不是所有的問題經常能夠得到解決,祈禱的人
不會空想,他知道,塵世生活的許多問題仍然
得不到解決、沒有出路;痛苦將伴隨著我們,
在一場戰鬥之後,還有其它的在等待著我們。
最後,教宗說:更糟糕的,可能就是被遺棄的
痛苦、不被人記起;祈禱,能幫助我們解除這
痛苦。
我們可能總是不明白 天主的計畫;但是,我
們的祈禱不會停留在地面,是上升到
天父那裡, 天父慈悲為懷,祂為每一位受苦
和死亡的子民哭泣。
如果,我們與祂保持關係,我們的生命即使無
法免於苦難,卻能向美善敞開廣闊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