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把『學習』這份寶貴的禮物傳揚過去

: 印尼學生參加在耶加達的大學的入學試;每年都有

學生因維比索諾發起的教育資助項目有讀書的機會。

 

四年前,額我略˙恩德拉萬(Gregorius Endrawan)在

東雅加達的高中讀最後一年,當時他即使考取優異的成績

,卻還不知道自己能否升上大學。

恩德拉萬小時候,父母離異,自此以後,他母親便要兼職

養家;每天的收入才只有約五萬印尼盾(約六美元)。

家中財政拮据,意味著恩德拉萬想成為核數師的理想只是

一場白日夢。

然而,有一天,經過介紹,他接觸到來自東雅加達聖若瑟

堂社會經濟發展小組的人員;他們跟恩德拉萬介紹了堂區

於二零一三年開展的教育項目。

恩德拉萬說:那人員講解了『來學校吧』和『來大學吧』

兩個項目。

這兩個項目均由當地教友參與,他們定期捐款給堂區的一

個基金,幫助像恩德拉萬一樣的貧困青年,使他們能獲得

正規的教育。

在「來大學吧」項目的幫助下,於二零一五年,恩德拉萬

入讀當地的高等教育學府,主修經濟會計。

這位廿二歲的青年人說:「現在,我已是大學四年級了」

;他補充說,他的學費全由這個堂區項目支付。

恩德拉萬現在跟母親一起住,對他來說,「來大學吧」項

目是一份真實的祝福;他說:「項目幫助了像我這樣無法

負擔大學學費的人,我實在難以形容我有多麼的感激」。

恩德拉萬是雅加達總教區五千九百一十八位受惠於該兩個

項目的教友之一;這兩個項目是由一位教友揚托˙維比索

諾(Yanto Jayadi Wibisono)發起,在印尼的其他地區

有越來越多人開始受惠。

聖神的工作

幾年前,維比索諾在印尼第二大城市泗水的聖雲先堂參加

彌撒時,泛起發起這個行動的念頭;他說:「我無法停止

思考此事,這靈感來自        天主」。

一九九一年,他跟以前一起在西爪哇萬隆教區一所大學讀

書的朋友組織了「友誼與人道會」,他和朋友們資助貧困

家庭的孩子上學。

二零零六年,當他所屬的西雅加達聖多默宗徒堂籌備慶祝

堂區成立五十周年及總教區二百周年時,堂區人員邀請他

分享一些想法。

維比索諾說:「我跟他們分享『來學校吧』這項目,而且

,八個月後,他們同意採納」。

他補充說,這想法實際上是建基於一個社區慈善項目上。

當堂區終於在二零零七年六月開展「來學校吧」這項目時

,有六十位貧困兒童獲資助上學。

兩年後,堂區又開展「來大學吧」項目,最初,只有五位

青年獲資助。

這位五十二歲、育有兩位兒子的父親說:「『來大學吧』

項目的開始,是有一次,我往貧窮家庭做探訪,遇到一位

殘疾男孩;他跟我說,希望高中畢業後上大學讀書,因為

沒有錢,這願望不大可能實現」。

這兩個項目先在總教區開展並發展出去,現時,六十六個

堂區中有六十一個以及兩個傳教站都在實行該兩個項目;

另有兩個堂區也即將開展。

與此同時,楠榜省丹戎加蘭教區和西加里曼丹省坤甸總教

區的一些堂區也開始推展類似的項目;維比索諾說:這是

聖神的工作,我所能做的,就只是順從。

捐款及籌款活動

一旦,教區開展了項目,通常要靠堂區教友捐款資助;在

某些情況下,若有堂區因捐款者不足,出現困難時,比較

富裕的堂區可以給予協助。

逾三千五百位教友會定期捐款;項目每年的支出為數十億

印尼盾。

來自西爪哇勿加泗聖巴爾多祿茂堂的伊沃˙阿里安托(Ivo

Aryanto)說:「這些都是值得做的事;身為教友,只要

我經濟能力許可,我都會捐款」。

這些項目也有透過籌款活動來支持;阿里安托的堂區最近

舉辦了一場音樂會,為二零一零年堂區開展的一個項目籌

款。

捐款者的慷慨給恩德拉萬的母親韋羅妮加(Veronika)帶

來了希望;韋羅妮加表示,她永遠都會感激那些慷慨的捐

款者,是他們給她兒子機會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她還說:「沒有他們,我的兒子將無法繼續升學」。

對雅加達總教區依納爵˙蘇哈約˙哈佐阿莫佐(Ignatius

Suharyo Hardjoatmodjo)總主教來說,目前擁有逾二

千五百位校友的這兩個項目,有助於在教友間提升「愛德

精神」。

他說:「我希望,其他還未藉這兩個項目實踐愛德工作的

區,快些實行」。                                         來源        天亞社英文新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uodegang 的頭像
    Guodegang

    郭德剛福傳中心

    Guodeg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