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七日下午,在方濟各會士朱利奧˙米凱利尼(Giulio
Michelini)神父的帶領下,教宗和聖座各部會神長們進行
了第四場避靜默想,省思主題為:『革責瑪尼祈禱和耶穌
被捕』(瑪廿六36~46)。
米凱利尼神父首先對照了耶穌在加里肋亞大博爾山祈禱和
革責瑪尼祈禱的區別,兩個情況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相似
之處:耶穌面臨生命的危險。
在第一種情況中,伯多祿和其他門徒不理解耶穌首次宣佈
祂將在耶路撒冷死去;在第二種情況中,耶穌宣佈祂就要
被交於罪人手裏。
在這兩種情況中,耶穌都帶了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與祂
同行,他們也都完全沒有領悟耶穌身上所發生的事。
然而,有一個因素可以區分這兩個場景:在大博爾山,有
天父的聲音安慰聖子;在革責瑪尼,除了《路加福音》提
到耶穌得到一位天使的激勵之外,沒有聽到任何聲音。
米凱利尼神父解釋說,耶穌轉向 天父,表示願意承行
天父聖善的旨意;這旨意的原意並不是要聖子死,是要實
現祂的救恩,如羅馬諾‧瓜爾蒂尼 ( Romano Guardini ) 在
《 上主》一書中所寫的,耶穌來,是為了救贖祂的子民
,並藉著子民救贖世界。
原本,祂應該通過信德和愛的虔誠實現這項救恩,卻沒有
這麽做;無論如何, 天父的派遣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
方式,最終的結果是,死亡的苦果成為新的救贖方式。
惡園戶的比喻告訴我們,父親派遣兒子去收果子時說:『
他們會敬重我的兒子』(瑪廿一37)。
但是,耶穌的宣講和祂本身都不被人接納;因此,天國將
通過另一種方式來臨,即耶穌在革責瑪尼蒙召接納的方式
:祂實現拯救工程的方式取決於人的配合。
世界的封閉,不允許耶穌成為和平的君王;但是,按照先
知的預言,一切都將因著祂的來臨、結出圓滿的果實。
因此,默西亞成了被毀滅的那一位,祂的生命犧牲成了死
亡的祭獻。
米凱利尼神父表明,耶穌再次勉勵祂的門徒誦念猶太人的
祈禱經文《請聽》(shema)禱文,一如祂在革責瑪尼所
做的那樣,也教導他們『全心、全力愛 天主,直到捨棄
性命』。
在默想的最後,神父一如往常提出了幾個省思的問題:
我們如何面對近人的痛苦?
我們是保持警醒、祈禱呢?還是像三位門徒那樣睡去?
我們把 天主聖意視為一種『任性』、『必需做的事』;
因為,『有人作了決定』呢?還是因為我們從中看到了這
是有益於眾人的聖意?
最後,如果說, 天主的拯救意願是確定無疑的,一如瓜
爾蒂尼所說的,『 天主的法令無可更改』,我也接受祂
實現救恩的方式因事而異;那麽,為何 天主的全能要在
祂受造物的自由意志面前止步呢?
如果, 天主可以改變主意,甚至,如《約納先知書》中
所說的可以『轉意憐憫』(約三10),那麽,我們如何向
尼尼微的居民宣講悔改,祂的教會怎能不改變,我們為何
要固執於我們的心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