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五日至十日,教宗和聖座各部會神長們在羅馬附近的
阿里恰小鎮進行四旬期避靜,由方濟各會士朱利奧˙米凱
利尼( Giulio Michelini )神父帶領;六日上午,在首場
默想中,教宗和聖座各部會神長們省思『伯多祿的宣認和
耶穌朝向耶路撒冷的行程』(瑪十六13~24)。
米凱利尼神父的默想從每個人做出選擇的準則談起,他說
,藉著祈禱,耶穌做出自己的選擇,卻不是像普魯塔克(
Plutarchus)筆下的亞歷山大(Alessandro Magno)大
帝那樣,依靠的是夢境或巫師。
於是,神父邀請在座的每個人詢問自己,在一生中如何做
出重大的決定 ?
我依據什麽準則來進行分辨呢?
在做決定時,我是否衝動,隨從自己的習慣,將我自己和
我個人的利益放在 天主國度和他人之上?
或者,我願意聆聽 天主的聲音、 天主以極其謙卑的方
式説話的聲音?
接著,神父把他的默想、省思鎖定在伯多祿和經師傳統上
,伯多祿憑藉啟示宣認耶穌是默西亞、永生 天主之子;
由此可見, 天父不僅藉聖子發言,也經由伯多祿對聖子
耶穌説了話。
耶穌逐步揭示了自己的聖召,又在別人的請求下施展作為
;納匝肋人耶穌在生活中常向相遇開放,這對祂的使命產
生了影響。
先知說預言的時代結束後,猶太傳統認為, 天主仍繼續
以極其謙卑的方式説話,例如透過兒童和群眾的聲音説話
;厄里亞先知就曾在曷勒布山上聽到 天主在輕微細弱的
風聲中對他説話(列上十九12)。
神父再次邀請在座人士進行省思;他說:耶穌在人性上和
亞西西聖方濟各都懂得 天主也向門徒,而且藉著最卑微
的門徒啟示了自己。
那麽,我們是否具有聆聽伯多祿的謙卑態度呢?
我們是否具有彼此聆聽的態度,謹防自己的偏見,留意聆
聽 天主可能經由他人微弱的聲音向我們說話呢?
或者,我們只是留意自己對他人説話的聲音?
關於耶穌朝向耶路撒冷的行程,米凱利尼神父闡明,一些
學者認為,耶穌知道將要臨於祂身上的事。
《瑪竇福音》提到耶穌退避到荒野地方;在古希臘文中,
退避一詞,表明軍隊面臨失敗或危險時的撤退行動。
耶穌聽聞洗者若翰被逮捕以及知道法利塞人要謀害祂之後
,似乎也退避;但是,祂這是策略性的退避,不是停滯不
前。
耶穌在退避之後卻做出具體行動:宣講天國和治癒病人;
因此,耶穌的退避是為了繼續履行使命,總是承擔起新的
責任,直到抵達耶路撒冷。
米凱利尼神父省思的最後一個內容是關於我自己的策略性
退避;我要問問自己,我是否願意跟隨耶穌一直走到底 ?
明知這會讓我揹起十字架,正如西滿做出宣認後,耶穌就
立即對他和對門徒們所說的話:『誰若願意跟隨我,應該
棄絕自己,揹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瑪十六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