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面對自己的過錯?
眾稅吏及罪人們都來接近耶穌,為聽他講道。
法利塞人及經師們竊竊私議說:「這個人交接罪人,又同他們吃飯。 」
耶穌遂對他們設了這個比喻說:「你們中間有那個人有一百隻羊,遺失了其中的一隻
,而不把這九十九隻丟在荒野,去尋覓那遺失的一隻,直到找著呢﹖待找著了,就喜
歡地把牠放在自己的肩膀上,來到家中,請他的友好及鄰人來,給他們說:你們與我
同樂罷! 因為,我那隻遺失了的羊又找到了。
我告訴你們:同樣,對於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所有的歡樂,甚於對那九十九個無須
悔改的義人。」
「或者,那個婦女有十個『達瑪』,若遺失了一個『達瑪』,而不點上燈,打掃房屋
,細心尋找,直到找著呢﹖待找著了,她就請女友及鄰人來說:你們與我同樂罷!
因為,我失去的那一個『達瑪』又找到了。
我告訴你們:對於一個罪人悔改,在 天主的使者前,也是這樣歡樂。」
耶穌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那小的向父親說: 父親,請把我應得的一份家產給
我罷! 父親遂把產業給他們分開了。
過了不多幾天,小兒子把所有的一切都收拾起來,就往遠方去了。他在那裏荒淫度日
,耗費他的資財。
當他把所有的都揮霍盡了以後,那地方正遇著大荒年,他便開始窮困起來。
他去投靠當地的一個居民;那人打發他到自己的莊田去放豬。他恨不能拿豬吃的豆莢
來果腹,可是,沒有人給他。
他反躬自問:我父親有多少傭工,都口糧豐盛,我在這裏反要餓死! 我要起身到我父親
那裏去,並且,要給他說:父親! 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稱做你的兒子,
把我當做你的一個傭工罷! 他便起身到他父親那裏去了。
他離得還遠的時候,他父親就看見了他,動了憐憫的心,跑上前去,撲到他的脖子上,
熱情地親吻他。
兒子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稱做你的兒子了!
父親卻吩咐自己的僕人說:你們快拿出上等的袍子來給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手上;
給他腳上穿上鞋;再把那隻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應吃喝歡宴; 因為,我這個兒子是
死而復生,失而復得了;他們就歡宴起來。
那時,他的長子正在田地裏;當他回來,快到家的時候,聽見有奏樂及歌舞的歡聲,
遂叫一個僕人過來,問他這是什麼事。
僕人向他說:你弟弟回來了;你父親因為見他無恙歸來,便為他宰了那隻肥牛犢。
長子就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遂出來勸解他。
他回答父親說:你看,這些年來,我服事你,從未違背過你的命令,而你從未給過我
一隻小山羊,讓我同我的朋友歡宴;但你這個兒子同娼妓耗盡了你的財產,他一回來
,你倒為他宰了那隻肥牛犢。
父親給他說:孩子! 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只因為你這個弟弟死
而復生,失而復得,應當歡宴喜樂 !」 ( 路十五 1 ~ 32 )
默想:
今天的福音,一開始的說法非常令人驚訝;向來注重細節描述的聖史路加竟然聲稱:
「所有的」稅吏和罪人「全部」被耶穌吸引,聽祂講道!路加在誇大其詞嗎?
難怪有人私下嘀咕:對耶穌心儀神往的人,是否就是被「虔誠人士」所唾棄的那批人呢?
他們為數眾多,有的掙扎在社會邊緣、有的處境落魄、有的生活「脫序」、還有的無法應
付生計。是何種力量驅使他們嚮往耶穌呢?為甚麼,偏偏是他們想聽祂講道;貌似虔誠的
人卻因為耶穌跟那些人交往、與他們同桌共餐而忿忿不平?
因為,在當年,同食共飲,不僅僅是與人為伍,還充滿了宗教蘊涵;與人同桌進餐,代表
互通宗教情誼;與人一起擘餅,等於彼此分享信仰。每當耶穌與「罪人們」坐在一起吃飯
時,祂都會對那些人說:「 天主原諒你們、接受你們,你們跟祂已經重修舊好。」
面對批評聲浪,耶穌講述了亡羊與失錢兩個比喻;但是,祂的著重點卻在之後的浪子的比喻。
今天的福音,總是讓我回憶起我小時候的本堂神父,他真的相當善良,我們都十分喜愛他。
然而,一些虔誠教友看不慣,認為神父好人做過了頭,因為,他會去關心聲名狼藉的夜店
常客;也不避諱拜訪生活方式失序的人;這一切都在我幼小的心靈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他年僅五十四歲就突然去世時,每一個人都難過得如喪考妣。
那位本堂神父的祕密是甚麼?耶穌的祕密又是甚麼?
就像今天的兩則比喻所指出的,他們從來不會對任何人無動於衷;一頭羊走失了,牧人四
處尋覓,直到找著,把牠帶回家中;一個達瑪不值多少錢,但是,婦人細心尋找,直到找著。
為了尋找一頭羊,置其他九十九頭羊於不顧,這種做法是否太冒險?這種反應是否不夠審慎
、妥當?難道,九十九頭羊不比一頭亡羊更重要嗎?況且,那頭羊可能是自己走失的;如果
,牠多留意跟隊,就不會誤入歧途。別的羊為甚麼要因為牠的緣故,而被丟在荒野呢?
耶穌說:那九十九位義人無須悔改;祂的口吻不含任何嘲弄的意思,行走在正道上是件令人
欣慰的好事,祂絕不會批評那些真心虔誠、坦率執著的人。但是,耶穌要求「虔誠人士」為
每一位回歸正道的浪子歡欣鼓舞;沒有比這些話更激動人心了。
每當一位罪人悔改,天使在天上就格外喜樂, 天主自己更加如此;這種喜樂遠勝於
其他無須悔改的義人回歸 天主所帶來的喜樂。每當聽到這種喜悅時,我總不禁會回想起
家鄉本堂神父那無限喜樂的臉龐,他的喜樂感染了所有人,刻印在我們腦海中。
反省與行動:
我如何面對犯錯的人?避之唯恐不及,還是,歡欣慶祝他們的悔改?
我如何面對自己的過錯?遮掩?不承認?不面對?矯飾?還是,坦承不諱、真誠面對,並
徹底悔改?
當我犯錯時,我期待耶穌如何對待我?我有什麼具體的被寬諒的經驗可以和別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