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台灣;不願成為台灣人的負擔
葛玉霞( Genesia Felder )修女。
(圖片來源: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 )
正當總統改選前,政黨提名侯選人進入報導熱季,台灣
媒體卻突然在頭版報導兩位高齡傳教士「愛台灣」的感
人事蹟:一位神父選擇「落地生根」,在台終老;一位
修女則「落葉歸根」,不願成為本地人的負擔。
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葛玉霞( Genesia Felder )修女在
東部鄉郊奉獻五十年後,自覺老邁、無力再服務,選擇
「落葉歸根」;於六月十六日,搭機返回瑞士老家。
離境當天,二十幾位民眾聚集在高雄小港機場,包括不
認識她的人也特地趕來、拿著花向她道謝;並且,不捨
地相擁,感念她的付出。
她告訴民眾:「我老了,不想成為台灣人的負擔」。
引人注目的是,和葛修女互動過的高鐵哈雷車隊隊長趙
舜章,日前,號召六十部重型機車趕到台東大武,歡送
葛修女;他說,葛修女的愛,讓大家感動。
一九六五年,時年卅二的葛修女和幾位神父、修女初抵
東部山區,發現當地醫療品質太差,決定留在山上服務
原住民;他們在台東關山成立簡易診所,開啟他們的醫
療服務生涯。
半世紀前,台灣經濟落後,東部居民普遍家境不好;葛
修女曾受過醫藥訓練,會簡單的看診,幾乎不收費,若
收費,也只收最低金額。
她還會騎著機車到偏遠山區為老人看診;有一次,看診
途中,葛修女出了車禍,撞到肩胛骨斷掉、腳趾頭也變
形,無法再騎摩托車;但是,她仍堅持走路去服務病人。
在十二日那天,是奉獻台灣六十載的靈醫會呂道南神父
( Antonio Didone )的八十三歲主保日,羅東聖母醫院
員工為這位臥病在床的神父慶祝加入修會的日子。
一九九九年,呂神父罹患非典型的帕金森症,全身僵硬
,家人要將他帶回意大利;但是,他熱愛羅東鎮,選擇
「落地生根」、要在宜蘭終老。
呂神父的兄弟幾乎都是神職人員,他的弟弟呂若瑟神父
( Giuseppe Didone )也在宜蘭服務。
他在十二歲時信奉 天主教,廿三歲晉鐸;五年之後,
靈醫會派他到澎湖、擔任惠民醫院院長六年,再到羅東
聖母醫院。
在四十歲時,他重返意大利習醫,選讀小兒科;後來,
擔任聖母醫院院長廿六年。
在擔任院長期間,呂神父最受當地民眾敬佩的是,【他
撕毀窮人看病的借據】的故事;台灣著名導演吳念真在
拍攝影片時提到這事,院方才透露,那些借據,大多是
呂神父簽名核可。
他們常開玩笑說:聖母醫院最會簽名的就是呂院長!
醫工室主任陸文發向《聯合報》憶述,七零年代,台灣
還沒有健保,很多民眾沒錢看病,院方就發給借據,若
半年內沒還,院方就會撕毀借據;因此,感動很多人紛
紛捐款。
在台灣有許多長期默默奉獻的外籍傳教士,媒體日前也
報導另外兩位在山地長期奉獻的神父,獲得內政部移民
署頒發代表可永久居留的梅花卡,感謝他們的無私奉獻
;他們是創辦第一所山地托兒所的丁松青 Barry Martinson
神父及幫果農推銷水蜜桃的法籍神父南耀寧 Yves Nalet 。
丁神父是美國加州人,初到五峰鄉清泉部落時,發現不
少孩子因父母繳不起學費,於是,在十二年前,他創辦
聖心托兒所,免費幫家長照顧孩子。
後來,他將愛心擴及到青少年,在當地互助合作社原址
改建為桃山青年文化中心,教導英文、美術,讓泰雅族
青年有完善學習環境。
丁神父說,剛來台灣時,很孤單、沒有朋友,打電話給
母親說要回美國;但是,媽媽鼓勵他留下來。
這一待,就是四十一年,愛上了台灣的所有人、事、物
;尤其,清泉的山水,就像畫裏的潑墨山水。
七十歲的南神父,在尖石鄉嘉樂部落傳教廿一年,幫助
貧困國中學生義務補習;每周下山指導,然後,再開車
載孩子返回山區部落。
溫馨接送,加上勤管、嚴教;儘管,講的英文帶有濃濃
法國腔,孩子們英文都明顯進步。
這位耶穌會會士說,泰雅族孩子很缺乏學習資源,固定
每周三到學校提供免費英文補習課程;並利用水蜜桃產
地直銷的營運模式,教導孩子用英文推廣部落,讓外縣
市的遊客看到他們的努力。 摘自 天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