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改的必需性 丙年四旬期第三主日
出三 1-8,13-15;格前十 1-6,10-12;路十三 1-9
今天的禮儀跟我們談 天主的仁慈與我們的悔改;特別再三地講到這第二個
主題。
第一篇讀經表示, 天主的仁慈,因他憐憫他在埃及受壓迫的子民。
第二篇讀經提出出谷紀的幾個故事;為我們,那是警誡。
在福音裏,耶穌堅持必須悔改。
的確, 天主的仁慈不能施展出來;如果,我們向它封閉;如果,沒有悔改
。可是,基本要素常是 天主的寬仁與慈悲;因此,悔改,成為一個堅固的
希望的基礎。
第一篇讀經記載,梅瑟逃出埃及後,躲在米德揚,成了牧羊人。
當他牧放岳父耶特洛的羊群時,有一個異象 : 看見一堆燃燒著的荊棘;但是
,沒被燒毀。
這正是 天主的象徵, 天主就是燃燒的火。
聖史若望說, 天主是愛(參閱若壹四 8,16)。
天主是絕不會消耗的火;因為,他是永恆的。
梅瑟想要走近,去看看這個奇異的現象;但是, 天主阻止他,對他說:
『不可到這邊來!將你腳上的鞋脫下;因為,你所站的地方是聖地』。
正因為有這個神的顯示,這地方是聖地。
上主自稱:『亞巴郎的 天主、依撒格的 天主、雅各伯的 天主』。
我們的 天主,是與人有個別關係的 天主;而不是一個盲目禦使自然力的
神,像外邦人的某些偶像一樣。他是一個要和我們個別建立親密關係的
天主;這關係是喜樂、和平及幸福的泉源。
然後, 上主做了一個啟示他的慈愛的聲明:『我看見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
的痛苦;聽見他們因工頭的壓迫而發出的哀號;我已注意到他們的痛苦』。
天主不會對人類的痛苦漠不關心;反之,非常關心他們的疾苦;而且,他的
關懷不只是被動的,而是轉化為行動。所以,他說:『我要下去,拯救百姓
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離開那地方』。
上主使他的子民出離為奴之地,領他們到一個美麗寬闊的地方;那裏是流奶
、流蜜的地方,與 天主生活在喜樂、平安和富饒的關係中的地方。
梅瑟要求 天主啟示他的名字,以便他能傳告給他的同胞:『當我到以色列
子民那裏,向他們說:你們祖先的 天主打發我到你們這裏來時,他們必要
問我:他叫什麼名字﹖我要回答他們什麼呢﹖』
於是, 上主以謎語的方式自稱:【我是自有者】。
天主的名字,不是可認識的; 天主是神秘的。
可是, 上主接受有個名字,可以讓他的子民稱呼。
聖經注釋家解釋說【我是自有者】這公式,很可能就是:『我和你們在一起
,我必和你們在一起』;『我便是那要臨在、拯救你們的人』。這公式給人
信心與希望,並給人注入一種希望享見 天主的動力。
因此,第一篇讀經給我們啟示了一位親自與人建立個別關係的
天主、一位充滿寬仁的 天主、一位 天主救世者、解放者。
但是,人的皈依必須與 天主的仁慈相符合;如果,人們向
天主的仁慈封閉,他尊重人們的自由,不來幫助他們。
在第二篇讀經裏,保祿提起出谷紀的故事中有幾個片段,為我們基督徒是警
告:為 天主所解救還不夠,也需要我們回應他的恩寵。
保祿宗徒指出:『我們的祖先都曾在雲柱下(雲柱領他們出埃及)、都從海
中走過,都曾在雲中和海中受了洗而歸於梅瑟(保祿在出谷紀的事件中看到
一位基督徒受洗的預象), 都吃過同樣的神糧(自天而降的瑪納),都飲過
同樣的神飲』。
這飲料,是從一塊岩石中流出的水;根據猶太傳統,保祿解釋在旅途中陪伴
以色列民的這塊岩石是基督;也就是說,這岩石預示基督,從那裏流出活水
,如耶穌對撒瑪黎雅婦人所說的。
雖然,從 天主接受了這一切奇妙的恩典,『他們中多數不是
天主所喜悅的』;因為,他們沒有信德、不順從 天主,而被拒絕進入預許
的福地;所以,他們倒斃在沙漠中。
現在,保祿解說,這些事都是我們的鑒戒,為叫我們不貪戀惡事,就如他們
貪戀過一樣;我們基督徒因該留意這些故事,這些警戒,為我們的生命非常
有用。
事實上,所有這些事,正是為我們寫的,為了光照我們基督徒的聖召生活。
在福音中,耶穌更加堅持悔改的必需性。
有幾個人來到耶穌跟前,向他報告有關加里肋亞人的事,即比拉多把他們的
血與他們的祭品攙和在一起的事。這是一件殘酷的事,在耶穌時代曾發生過
許多次;比拉多曾多次顯得殘忍。
除了這事外,還發生一件不幸的事:史羅亞塔倒塌,壓死十八個人。
人們把這些事看成神對那些受害者的一個懲罰,並認為是對的;而且,相信
他們會免予這樣的災難。他們如此推論:『那些人有罪,才遭到殺身之禍;
我們沒有最,所以,不會喪亡』。
對人們說來,因為,免遭了這些不幸,卻成了不悔改的一個藉口。
耶穌斥責這種態度是幻想;『你們以為,這些加里肋亞人比其他所有的加里
肋亞人更有罪,才遭此禍害嗎?不是的;我告訴你們:如果,你們不悔改,
你們都要同樣喪亡』。
與其想到自己免於這樣的意外事故,而留守在遇難者同樣精神平庸的狀態,
這些人應該悔改,走出那個情況;因為,它不完全符合他們的聖召以及
天主的意願;否則,將發生一個全面的毀滅。
耶穌繼續說:『史羅亞塔倒下,壓死的那十八個人,你們以為,他們比耶路
撒冷的其他一切居民罪債更大嗎﹖不是的;我告訴你們:如果,你們不悔改
,你們都要同樣喪亡』。
耶穌強調悔改的必需,是為了愛、為了憐憫;因為,如不悔改,就會沉淪。
在四旬期內,這是教會叫我們悔改的一個時期;不斷以舊約和新約聖經中的
話呼籲悔改。我們可能傾向於認為這些呼籲不是為了我們,只對罪人有用;
這是危險的態度。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覺得受到悔改的召喚;在四旬期內,我
們每人都受到 天主的邀請,去改正他的生活形式中的某些事情,修正一些
他祈禱、行動與工作的方式以及跟他人的生活關系。
耶穌不是專橫、嚴峻地向我們做這項呼籲,只是因為他關心我們的好處、我
們的幸福。在我們這方面,應該以誠心努力悔改來回報,要求他使我們明白
特別在那些部份我們必須悔改。
本篇福音的結尾又談到仁慈的前景,這是極其重要的;同時指出悔改的好處
與急迫。耶穌講了一個種植在葡萄園中的無花果樹的比喻;當時,這是常有
的事,一棵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
主人對園丁說:『你看,三年來,我在這棵無花果樹上找果子,沒有找到;
你砍掉它罷,為什麼讓它荒廢土地﹖』
園丁懇求他說:『主人,再容它這一年罷!待我在它周圍掘土,加上糞;將
來,若結果子便算了;不然的話,你就把它砍了』。
這裏展示出調整的仁慈,他讓人有時間悔改。儘管,我們生命不結果子,
天主有耐心,他還給我們一個改變和進步的機會。
此外,這裏也展示出悔改的緊急性。
園丁對主人說:『主人,再容它這一年罷!』
悔改的機會,不是無限期的;所以,需要立刻接受悔改;否則,可能會永遠
失去。
我們可以依賴 天主的仁慈,其意義不在原諒我們靈性的懶惰,而是在增長
我們對以兒女孝愛之情回應 天主如此仁慈的憂慮。
總之,整個總結在此意義上: 天主滿懷仁慈,我們應該以誠心努力悔改來
回報。 ( 作者:阿爾貝.范諾怡 耶穌會樞機主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