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身分與道路(路九18-24)
吳智勳神父 著
今天,我們去拜訪朋友;大概要在他住的大廈門外按對講機
,聽到他的聲音問:「是誰?」我們不能光是說:「是我」
;必需清楚說出自己的身分,門才會開。
一位新的影星、歌星、球星、政客出現時,人們立刻會問:
「他是誰?」
可見,身分多麼重要。
耶穌剛公開出現時,立刻引起別人的注意,大家想知道祂是
誰。但是,一發現祂只不過是木匠的兒子,便有輕視之意:
「這不是若瑟的兒子嗎?」(路四22)
「這人不就是那位木匠嗎?他不是瑪利亞的兒子,雅各伯、
若瑟、猶達、西滿的兄弟嗎?」(谷六 3)
耶穌慢慢地透露自己的身分:「我是生命的食糧」、「我是
世界的光」、「我是善牧」等。
人們對祂的身分有不同的意見,因而產生在今天福音中耶穌
的提問。
耶穌傳福音已有三年之久;現在,祂是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路
上,祂希望門徒清楚把握祂的身分,好能在將來傳遞正確的
訊息。
路加福音有一個特色,凡有重要事情要發生,耶穌就會獨自
祈禱:耶穌受洗時、祂選定十二門徒前、顯聖容時、受難前
夕在山園中,祂都在祈禱。現在,正是祂顯露身分的時刻,
祂為門徒祈禱,希望他們能認識祂的真實身分。
門徒告訴耶穌,有人把祂當成洗者若翰,一位生活刻苦、言
辭直指人心、不畏強權的現代先知。
另有些人把祂看成厄里亞、舊約偉大的先知,常以
天主的名行大奇蹟,最為以色列人津津樂道;傳說,他會在
默西亞來臨之前先來。
也有人說,祂是古代的一位先知復活了。
先知,是 天主的代言人,有 上主的神在他身上;耶穌正
是這樣的一個人物。
這是一般輿論對耶穌的看法;但是,信仰必須是個人的。
因此,耶穌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呢?」
帶領他們從他人信仰的影響下,走出自己的信仰道路。
伯多祿代表門徒回答:「你是 天主的受傅者」,即基督、
默西亞、救世主的意思。
不過,門徒當時了解的基督或默西亞是政治性的、威風八面
的領導人;耶穌立刻糾正他們,原文有「嚴厲警告」之意。
這看來有點不尋常;為什麼,耶穌突然這樣激動?
看來,耶穌感到時候無多,祂已面向耶路撒冷;然而,門徒
仍未改變對默西亞不當的憧憬,故,耶穌難免激動起來。
耶穌清楚表明,默西亞「必需」受許多苦;而且,跟隨祂的
門徒也要走同樣的道路。
耶穌選擇的是愛的道路,愛,包括為所愛的犧牲;因此說
「必需」受苦。
今天,有人就是怕受這苦,不敢付出情感、不敢去愛;把愛
看成束縛、妨礙人的自由。
這種看法是非基督徒的;基督徒必需走愛的道路,像基督一
樣為愛犧牲。
這種說法的確使門徒迷惘;因為,長期以來,他們都認為,
天主所愛的,必然諸事順利, 天主怎會讓祂所愛的人受苦?
耶穌由自己要走的道路,明確指出門徒該走的道路:「該捨
棄自己,天天揹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
「捨棄」,聽來有點消極的味道;若換了一個道地的詞彙
「忘我」或「無我」,便立刻生動起來。
中國人十分推崇這個境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便認為,
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無我之境,極度優美。
耶穌所講的,是一種信仰上「忘我」的境界。
創世紀中,亞當的罪,就是要凸出「我」,將「我」放在
天主之上。今天,很多人重蹈亞當的覆轍,事事都要凸出自
己,把自己放在其他事物的上面。
耶穌要求門徒「忘我」,不是偶而為之,而是「天天」如此
;這才是基督徒應有的身分。
耶穌要求門徒認識祂的身分、知道祂的道路,由此而認識
基督徒的身分和道路。
要證明自己是基督徒,光是拿出領洗證是不夠的;基督徒的
身分在於信仰基督,像祂一樣過「忘我」的生活,即「捨棄
自己,天天揹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基督」。
反省與行動:
1. 在我個人的信仰體驗中,耶穌是誰?
2. 我怎樣看待耶穌捨己為人、甘願自我犧牲的大愛?
3. 在具體的日常生活中,我當揹起怎樣的十字架來跟隨耶穌?
禱文:
請為基督徒祈禱
耶穌希望門徒們認識祂,也要求門徒揹起十字架、跟隨祂。
祈求仁慈的 上主恩賜普世基督徒能加深與主耶穌的往來,
清楚認識主耶穌的使命,效法祂自我犧牲的榜樣,揹起十字
架來跟隨祂。
請為十二年國教祈禱
十二年國教是國家重要的教育大計,卻在搖擺中即將上路。
祈求仁慈的 上主恩賜政府能高瞻遠矚、公平正義地制訂國
教政策,為國家培養人才,以提升國力。
請為杜絕酒駕祈禱
酒後開車,既違法又危險;許多無法挽回的悲劇已經發生。
祈求仁慈的 上主恩賜所有駕駛都能提高法治精神和自我道
德約束力,酒後不開車,保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請為畢業生祈禱
鳳凰花開,又到了每年的畢業季;祈求仁慈的
上主恩賜學成的畢業生,懷抱信心和勇氣,踏出校園,學以
致用;並且,恩賜繼續升學的畢業生認清自己的興趣和方向
,不斷踏實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