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不喜歡虛偽,在《 天主經》中始終沒有我這個字
;祈禱,不是一種為了自我心安的麻醉,只想到我自己
,是一種為世界上所有窮人求食糧的懇求;二月十三日
,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公開接見活動時,教宗方濟各如
此表示。
他繼續講解以《 天主經》為主題的系列要理講授。
關於對我們眾人的 天父的呼求,教宗反思了耶穌教導
我們的祈禱方式;事實上,『祂的門徒不會在十字街頭
立著祈禱,為顯示給人』(瑪六 5)。
教宗說:耶穌不喜歡虛偽;真正的祈禱是在良心和心靈
的私密處完成的,旁人不可知曉,只有 天主能看到;
這是我和 天主之間的事。
祈禱,厭惡謊言;因為, 天主洞察秋毫。
在 天主面前,我們沒有絲毫掩飾自己的能力,
天主瞭解我們,祂直透良心,我們無處遁形。
在本質上,在與 天主對話的根源上,存在一種無聲的
對話,猶如彼此相愛的兩個人之間的目光交匯;人與
天主目光交匯,這就是祈禱,這樣的祈禱永遠不會淪為
私密主義(intimismo)。
教宗解釋說,基督徒不會把世界關在門外,只是把人、
情況、問題和萬事放在心裡,帶到祈禱中。
教宗進而解釋了在《 天主經》中缺乏我這個字的表述
,在我們的時代,我,也許是每個人最關心的事。
耶穌教導我們,在祈禱時,首先把禰放在嘴邊;因為,
基督徒的祈禱是對話:『願禰的名受顯揚;願禰的國來
臨;願禰的旨意奉行在人間』。
不是我的名、我的國、我的旨意;然後轉到我們。
《 天主經》的整個第二部份都在使用第一人稱複數 :
『求禰今天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求禰寬恕我們的罪過
,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但救我們免於兇惡』。
甚至,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例如為消除饑餓,祈求日用
糧的表述都是複數的形式。在基督徒的祈禱中,沒有人
為自己求食糧,這祈求針對世界上的所有窮人。
因此,在與 天主對話中沒有個人主義,也不會只呈現
自己的問題,好像世界上我們是唯一的受苦者。
我們的祈禱若不是以弟兄、姐妹的團體名義所做的祈禱
,是無法上升至 天主那裡的;因為,我們是一個團體
、我們是兄弟姐妹、我們是一個祈禱的子民。
有一次,一位監獄司鐸問我一個問題:「神父,『我』
的反義詞是什麼?」
我天真地說 : 『你』。
然後,我們就開始了爭執。
與『我』相對的詞是『我們』,這樣,眾人在一起才能
和睦共處。
因此,基督徒把他周遭人的所有困難都帶到祈禱中,把
痛苦、把許多人的面容,如朋友,甚至是敵對者的面容
都帶到祈禱中。
如果,一個人沒有意識到他周圍有這麼多人受苦;如果
,他不憐惜窮人的眼淚;如果,他對一切習以為常;那
意味著,他的心是用石頭做的。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最好要懇求 上主以祂的聖神觸動
我們、軟化我們的心。
此外,教宗表明,在世界的苦難面前,基督並非安然無
恙;每一次,祂都感到身體和心靈的孤獨、疼痛,祂有
強烈的憐憫之心,猶如母親的牽腸掛肚。
教宗引用慈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指出,這種動了憐憫的
心,是福音的關鍵動詞之一。
最後,教宗補充道,耶穌也叫我們為那些在表面上不尋
求 天主的人祈禱;教宗說:耶穌不是為健康的人,是
為病人和罪人來的。
也就是說,祂的目標是每個人;因為,那些自認為健康
的人實際上並非如此。
如果,我們為正義努力,我們就不會感覺比他人優越;
天父使祂的太陽光照義人,也光照惡人,
天父愛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