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教友收養棄嬰、孤兒 范常亮神父
來自山西祁縣九汲村的教友「孔媽媽」孔貞蘭收養孤兒的
故事,最近在國內被廣泛傳頌;原來,轉眼間,她的善行
已堅持了逾四十年。
祁縣九汲村有一座外貌挺新的 天主堂,但是,它的歷史
可追溯到清朝,皆因它的位置是那年代一座修院的遺址;
可見, 天主教在那裡的歷史悠久,不僅影響了當地人的
信仰,甚至,是他們的生活習慣。
受到耳濡目染的虔誠教友中有一位叫孔貞蘭,近四十年來
,她照顧了無數的孤兒,全都視如己出,無分彼此。其中
,有一位兒子還當了司鐸,他就是范常亮神父。
從范神父的口中得知,原來,他媽媽收養孤兒跟當地
天主教會有著密切關係;他解釋:「我們村是很古老的
天主教堂區,解放前,一直有收養、救助、照顧棄嬰的
傳統」。解放後,教會各項教務停滯,到了改革開放後
,也沒有及時恢復,遺棄孩子的現象卻又出現。
被問到他們家中有多少位是親生的和收養的兄弟、姐妹
時,范神父對天亞社說:「我們這裡,一個家庭的兄妹
,不分親生與否,都是兄妹」。
公教家庭出身的范神父憶述,約在一九七七年開始,他
媽媽收養和照顧殘疾棄嬰;起初,是因為被遺棄的孩子
病重和客觀生活、醫療條件差,成活率不高。
起初,他也贊成媽媽做此善事;她把孩子撿回來,我就
幫她給孩子領洗、奶水、溫曖」。
他憶述,媽媽自小就給他們說 : 「愛窮人,就是愛耶穌
;小孩子,就是小天使、小耶穌;照顧最弱小的一位小
兄弟,就是照顧耶穌」。
媽媽又說 : 「領了洗的小孩子,一去世便能升天堂」。
不過,現年四十一歲的范神父直言,當時,自己的家也
只是個普通家庭;在他十幾歲時,因為收養的孩子有些
夭折了,加上家庭窮困,他們不想父母負擔過重,所以
,都希望媽媽把孩子送走。
然而,當范神父二十多歲在修院畢業後,便開始理解和
明白媽媽所付出的一切;現在,甚至非常支持媽媽的義
舉。他說:「因為,她對孩子們有愛,也有能力愛,更
是有信仰的愛;因此,常常喜樂」。
孔貞蘭與同為教友的丈夫范步成從廿四歲開始收養被遺
棄的嬰兒;今年,他們已經是六十六歲的老人了,直到
現在,他們收養的小孩當中,能夠獨立生活的已有十一
位成年的兄妹,而且,也積極支持媽媽的愛德事業。
因為,有她的愛心付出,才能有我們孩子的健康成長。
孔媽媽愛得多,自然付出的也多;目前,她照顧的孩子
當中,有十八位不同學歷的學生,有的在唸技術學校、
也有唸幼兒園,另外還有四名嬰幼兒,這讓孔媽媽費了
不少心血。
每位孩子在信仰、身體、智慧、社交等方面的成長,都
需要她操心,范神父為此常記掛母親;我也常為我媽媽
的信仰虔誠、愛德事業、身體健康祈禱平安、福樂。
經過多年來的傳頌,范家有了「愛心之家」的美譽。
然而,按照國家有關法律規定,殘疾人收養棄嬰,不能
超過三人;年幼時背部受傷,導致現在傴僂的孔媽媽因
此面對不少困難。
當地民政局工作人員曾多次勸她,希望她可以把孩子送
到福利院;這樣,一來,可以減輕家庭負擔;二來,亦
可以符合政府當局的要求。
但是,孔媽媽一直未把他們送走;因為,她捨不得朝夕
相對的孩子們。
正因如此,孔媽媽的做法不合乎政府規定,當地民政部
門不能按照國家相應政策給予任何補貼,只能捐助衣物
、食品等臨時救濟。
然而,孔媽媽的愛心感染到很多人,一直以來,都有很
多慈善團體樂意幫忙。不少善心人也會送上物資、甚或
善款,為這個「愛心之家」減輕壓力。
此外,孔媽媽也會針灸的手藝;而且,范步成也幫人種
地;兩人為這個家庭賺些微薄收入為孩子們增衣添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