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方濟各沙勿略
(St.Francis Xavier) 12月3日
主曆一五五二年
「向普世萬民傳揚福音」,是基督頒予宗徒的訓令;聖教
二千年歷史上,無數男、女教友響應 天主的聖召,獻身
參加這項神聖、偉大的任務,接受聖教會的委派,向世界
各地撒播福音的種子。
這些名垂不朽、偉大的傳教士當中,有一位是我們中國人
家喻戶曉的,那就是本日瞻禮紀念的聖方濟各沙勿略。
聖庇護十世教宗敕封聖人為傳教區和傳教事業的主保。
方濟各沙勿略生於主曆一五零六年,原籍西班牙北部諾華
省,年十八歲,赴巴黎讀書,入巴巴拉學校,一五二八年
,他考取學士學位;在那一段時期,他結識了聖依納爵。
主曆一五三四年,以依納爵為首的第一批耶穌會士七人
在蒙馬德集合,許願獻身事主。
這七人中,聖方濟各也在內;三年後,方濟各在威尼斯
領受鐸品。
主 曆一五四零年,聖依納爵派方濟各隨洛德利神父前往
東印度傳教;方濟各奉命赴里斯本與洛德利會合出發。
洛德利那時候寄宿在一座醫院,給病人講解要理;方濟
各到了里斯本,也住在這醫院裡;二人往城內各區講道。
國王若瑟三世很欽佩二位傳教士的聖德,每星期日,召
他們入宮聽告解;結果,洛德利被國王苦苦挽留,無法
成行。
主曆一五四一年四月七日(那一天,是方濟各的生日)
,方濟各以教宗特使的身分揚帆啟程,往東印度傳教。
臨別依依,國君送了許多禮物給他;方濟各原璧奉還,
只收 了幾本書。
人們勸他帶一位傭人去,路上方便一些,方濟各不肯;
他說道:「一個人必須親手洗衣服、煮飯燒菜,方能受
眾人的尊敬」。
與方濟各同船赴東印度傳教的司鐸有二位:義大利籍的
保祿神父和葡萄牙籍的馬希拉神父。
方濟各搭的那艘船,是東印度總督蘇沙的船;蘇沙赴東
印度接任,船上有許多船員、旅客、兵士,方濟各絶不
肯放過傳教的機會,他給眾人講解要理,每主日在甲板
講 道、侍候病人,將自己的臥室改成診療室。
同時,我們不要忘記:海上風浪甚大,方濟各常患暈船
病;所以,他的工作加倍吃力。
船上的人形形色色俱全,每天,有爭吵 發生;方濟各給
他們排解,勸他們戒絶發虛誓和賭博的惡習。
在漫長的航程中,幾乎全體旅客都患壞血病;三位耶穌
會會士一天到晚忙著侍候病人。
經過五個月的海上生活,船舶繞過了好望角,在馬桑比
靠岸過冬;接著,繞東非洲海岸,經過馬林田和沙各大
,於主曆一五四二年五月六日,他們到達果亞;總計這
次的海上航程歷時十三個月。
自主曆一五一零年起,果亞由葡萄牙管理,當地教務很
發達,有教堂、有修院。
可是,許多人對宗教沒有深刻的認識,領聖事不大踴躍
;方濟各到了果亞,第一件工作就是灌輸宗教知識、激
勵教徒熱心敬主、度標準的教友生活。
每天上午,他往醫院、監獄探視病人、囚犯;下午,在
街頭召集兒童和奴僕,給他們講解要理。
他手裡拿了一隻鈴, 大家一聽見鈴聲,就出來圍繞著他
;方濟各給他們解釋信德道理、教他們誦唸經文。
每主日,他召集痲瘋病人,舉行彌撒聖祭;他也向印度
人傳揚福音;除了分開講道 外,並前往他們家中做個別
訪問。
為了使不識字的文盲易於記憶聖教基本教理起見,他將
要理用通俗的文字編成詩賦體的歌曲,教大家唱;這種
新的教要理方法非常成功,在街頭、在家庭內、在田野
、在工廠,到處都聽到方濟各編的「要理歌」。
在果亞住了五個月,方濟各移轉目標、向巴拉華族傳教。
巴拉華族在錫蘭附近的寶魚海岸,大部份都已領洗入教
;但是,對教義一無所知,仍保持舊日的迷信習慣。
方濟各開始學巴拉華的方言,搭船出發,到了寶魚海岸
,一面給已領洗的土人講道、一面勸化異教徒歸正;異
教徒聽了他的講道,紛紛領洗入教,數目龐大;每次,
方濟各付完了洗,手臂都酸得提不起來。
在那裏,方濟各顯了許多靈蹟。
每到一個地方,方濟各和當地的人度同樣的生活,他吃
的食物和貧窮人完全相同,清水和粗米;夜間睡在地上。
天主厚賜他豐富的神慰、神樂,酬報他的辛勞;他說:
「我常常聽見在這葡萄園工作的人(指他自己而言)說
道:主呀!請祢不要在現世賞賜我這麼多快樂!」
對巴拉華族傳教,方濟各收穫的豐富超出一般的想像;
不久,他就感到人手不敷,必須增添工作人員。
他到果亞去,請來了兩位印度籍司鐸、一位輔理修士,
還有那位和他同船到遠東的馬希拉神父。
方濟各順利地對巴拉華族展開傳教工作,足跡所到之處
,人民成群結隊聽他講道、領洗入教。
方濟各常用已領洗的兒童做他的助手,這些兒童將他們
所學習的要理轉述給別人聽,這樣輾轉傳述,一般人都
普遍認識教義的內容。
方濟各最痛心的是:在高木林和杜田,那些已接受福音
真光的巴拉華人被鄰族攻襲,除了財產被洗劫一空外,
一部份人被擄為奴。
有一次,方濟各手持耶穌苦像,單身喝退暴徒;信德的
種子深深地種入巴拉華人的心田,任何暴行、任何打擊
,不能動搖他們的信仰。
方濟各一面勸化異教徒接受信德的真光、一面勉勵冷淡
的教徒悔罪改過;他的態度溫和又誠懇,很容易感動罪
人的心靈。
方濟各寫信給葡萄牙國王道:「我已經準備死在印度,
今世,不會與陛下見面;請你為我求 天主,賞賜我們
將來在天國相會」。
主曆一五四五年春季,方濟各啟程往馬來亞海峽的馬六
甲,在那裡住了四個月,全力傳揚福音;他又到安波諾
、德諾帝、祁六祿等地去傳教,一路上遭遇了許多困難。
所幸,方濟各有的是勇氣和救靈的熱火,他勇往直前,
什麼都不怕;他寫信給聖依納爵道:「這幾個月來,我
遭遇的危險、執行的工作,給予我很大的神慰、神樂;
到 了這些島上,我不禁狂喜流淚,身體越疲勞,越覺得
快樂」。
十八個月後,方濟各回到馬六甲,他第一次聽到日本的
名字;有幾位葡國商人到日本去過,他們講起在海洋的
另一端有這樣一個國家,福音的真光還沒有傳到。
方濟各的腦海中已浮現著遠涉重洋、在這塊肥沃的土壤
撒播福音種子的計畫。
主曆一五四八年一月,方濟各回到印度;以後十五個月
,他在果亞、錫蘭、高木林海灣來往,鞏固他的傳教事
業,進行往日本傳教的準備工作(直到那時候,還沒有
一位歐洲人到過日本)。
主曆一五四九年四月,方濟各啟程向日本進發,他帶了
一位耶穌會司鐸(多列神父)、一位輔理修士(佛南田
修士)和三位日本籍的教徒(其中有一位名叫保祿);
是年聖母升天瞻禮,方濟各在日本九洲登陸。
方 濟各學習日語,編了一本日文的要理書;十二個月內
,在日本加果地方勸化了一百位日本人。
當局對傳教士開始注意,禁止他們的活動;方濟各將新
奉教的人托日籍教徒保祿照管,自己帶了別的傳教工作
人員前往長崎一帶傳揚福音。
臨行時,方濟各往依喜堡屋,勸化了男爵夫人、男爵府
的總管和當地居民若干人。
十二年後,耶穌會輔理修士到依喜探視那些孤獨的教徒
;雖然,一天到晚,他們在外教圈子內生活,還是熱心
保守信德,和十二年前一點兒也沒有變更。
方濟各在喜拉多受到知府的歡迎,傳教工作順利展開;
一星期內的收穫比加果一年內的收穫還要多。
方濟各將本區教務委託多列神父管理,自己帶了佛南田
輔理修士和一位日本人到洪洲的斯木;當地人對方濟各
講道的反應很冷淡,他決定向京都進發。
方濟各在十二月裏動身,一路上風雪交加,道路泥濘難
行,經過了兩個月的旅程,才抵達京都;可是,京都的
人民對福音並不表示熱烈的歡迎,方濟各就改變計畫,
回到野木,和知府商談。
知府特許他在城內傳教,並撥了一座神廟給他做宿舍;
方濟各在野木勸化了許多人領洗入教。
那時候,有一艘葡國商船到了日本九洲;方濟各決定搭
這艘船回印度視察教務,同時準備往中國傳教。
他將日本的教務委託多列神父和佛南田輔理修士管理;
其時,日本教徒的總數達二千人;後來,日本大教難期
內的殉道烈士就是他們的後裔。
在印度住了四個月,方 濟各擬訂方策、整頓教務;主曆
一五五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他又踏上旅程,他帶了一位
耶穌會司鐸、一位修士、一位中國譯員到馬六甲。
總督選派了畢萊托為駐中國欽使,方濟各隨同欽使前往
中國,入境方面可以獲得便利;不料,馬六甲的海港司
令和畢萊托有宿怨,不准畢萊托搭船出發,方濟各一再
解釋,海軍司令堅決維持他的決定,最後,畢萊托決定
放棄赴中國報聘的計畫,將自己的船借給方濟各。
既然,畢萊托不去,方濟各只能以普通外僑身分往中國
;依照當時法例,中國當局嚴禁普通外橋入境,方濟各
決定在中國附近的島嶼上岸,等候機會偷渡入境。
為了減少入境時的困難,方濟各將那位耶穌會司鐸送往
日本,自己帶了中國譯員到了上川島(上川島距離中國
大陸海岸僅六哩之遠,距香港約一百哩);那是一五五
二年八月的事。
在這座荒涼的上川島上,方濟各寫信給畢萊托說:「這
一次,我能夠成行,完全靠你的幫忙; 天主一定要重
重地賞報你」。
他和一艘中國商船商量好,在黑夜,帶他入境;方 濟各
立誓保守秘密,絕不向任何人洩露那人的姓名。
十一月二十一日,方濟各突發寒熱,島上還有一艘葡國
商船,方濟各到船上去睡了一夜;可是,風浪太強烈,
第二 天早晨,方濟各又回到岸上。
那艘船是馬六甲海港司令的,司令和方濟各的感情不大
融合,船員不敢和方濟各太接近,以免司令不悅;所以
,他們就揚帆他往,讓方濟各孤零零地躺在海灘上。
時值冬季,逆風怒號,發高熱的方濟各躺在海灘上發抖
;後來,有一位葡國商人將聖人接到他的茅屋裡去。
方濟各的病一天比一天重,放了幾次 血,一點兒也沒有
效果;有時,熱度太高,便失去知覺;可是,一清醒,
他就唸經祈禱。
這樣一直到了十二月三日,那一天是星期六,方濟各的
中國譯員安多尼見他已達臨終的階段,就點了一支蠟燭
放在他手裡;方濟各口誦耶穌的聖名,瞑目安逝,得年
四十六歲。
他在遠東傳教共十一年;星期日下午,他被安葬。
十星期後,方濟各的棺柩從土中被掘出,迎往別處安葬
;啟棺檢視,遺體完整不腐。人們將方濟各的遺體迎往
馬六甲;數日後,迎往果亞耶穌堂;經過數百年來多次
的檢視,方濟各的遺體尚未腐爛。
主曆一六二二年,方濟各沙勿略與聖依納爵、聖女德肋
撒、聖斐理伯內利、聖依西多祿等同時被榮列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