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不願意人喪亡
依四十 1 ~ 5,9 ~ 11;伯後三 8 ~ 14;谷一 1 ~ 8
默想
將臨的意思是期待主的來臨,今日三篇讀經都提到
這問題;但是,每篇的意義卻不同。
首先,依撒意亞先知書提到的將臨,發生於公元前
六世紀,當時,以色列人正處於流亡期間;先知給
他們說:「你們的 天主來了」,一切痛苦會成為
過去。
事實上,這喜訊只應驗了一半。
以色列人雖然重回故地,卻不感到光彩;眼底一片
荒涼,始終不能立國。
不久,他們又被希臘人、羅馬人統治;他們懷疑:
究竟 天主來了沒有?
基督徒相信,那時,主還未來!
一過五百年,若翰洗者出現於以色列,他叫人準備
主的來臨,要悔改皈依。
結果,主真的來了,開拓了一個新時代。
耶穌出現的時間只短短三年,便升天去了;但是,
衪答應會再來,基督徒必需用信德堅持這個信念。
到了伯多祿後書的時期,已經是宗徒時代;當時,
人們仍熱切地等待主的再來,連保祿也如此;可是
,等了數十年,仍未見主的來臨。
此時,很多第一代的基督徒已離世;不久,有一些
假導師出來、誤導信友說 : 基督不會再來。
於是,人的生活因缺乏目標和動力,以致流於放蕩
;有些基督徒還標榜:人既接受了主為世人贖罪的
恩寵,那麼,人怎樣生活也無所謂。
其實,這只是為自己的放縱找藉口;因此,伯多祿
斥責這種思想,他說:主的來臨,不受時間限制;
「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不要因久待就失望
。他更強調:主一定會再來。
衪久久不來,是衪的容忍、是衪給我們機會;因為
,祂不願意任何人喪亡,只願意眾人回心轉意。
從以上的讀經,我們可得到一些啟示:我們的信仰
不能容納宿命論這種思想。
宿命論認為,一切皆註定;這就是今人喜歡看相的
一個原因。他們以為,若是福相,福總會來;若是
壞相,惡運總不能免。
其實,不要以為長相的好壞能定一生的福禍;如此
過活的基督徒是多麼不自由!
天主是公平的,在祂內,沒有「惡相」便要下地獄
這回事。 天主樂意把恩寵給予每一個人;因為,
祂實在不願有任何人喪亡,這才是天大的福音!
我們的情況跟伯多祿後書的時代相似;基本上,我
們相信基督、也相信祂會再來。
實際上,等了二千年,祂還未來;於是,末日這個
基督再來的日子,在一般人眼中成了一件遙遠的事
。也有人以死亡去談論基督的來臨;可是對一般人
,特別是年輕人來說,死亡是遙不可及的;因此,
等候基督來臨的心態依然不受重視。
現代人生活節拍緊湊,事事講求快捷與效率;了解
到現代人這種不喜歡等待的心態,今天,教會強調
【基督現今的來臨】,譬如 : 在聖事中、在基督徒
團聚及祈禱時;既然,耶穌每天都來到我們的生活
中,我們就應有理由、有動機以聖潔、虔敬的生活
去回應,正如伯多祿後書說:「過著沒有瑕疵的生
活,使你們見 天主時便安然無懼」。
因此,末日何時來已不重要;常講末日,可能令人
無進取精神;最重要是,能夠把握現在。
問題是:誰能過無瑕疵的生活呢?
耶穌曾問:「誰沒有罪的,先投石」。
倘若,今天,耶穌問:「沒有罪的,站出來」。
又有誰敢踏出一步呢?
因此,聖經不斷提醒我們:人犯罪,是事實。
若望在書信中說:「誰說自己沒有罪,是個撒謊者
,在他內是沒有真理」。
保祿也有類似的話:「所有人都犯了罪」。
因此,問題不在乎我們有否犯罪,卻在乎我們這些
有罪的人能否悔改。
若翰洗者的呼喚,就是叫人悔改,並以外在的生活
配合內心的皈依。即使已皈依的人,總能夠以不斷
地皈依做得更好。
在此將臨期,讓我們牢記這福音: 天主不願任何
人喪亡,祂總願人回心轉意。
讓我們為自己、為別人把握這機會。
作者 吳智勳神父
反省與實踐
1. 天主實在不願意有任何人喪亡,祂一直在等待
眾人都能回心轉意。
你要如何在緊湊的現代社會中遠離罪惡與試探?
你願意每天不斷地來到 天主面前,接受調整、
內心的皈依?
2. 耶穌答應會再來;對你而言,是件遙遠的事嗎?
你要如何用信德來等候基督的來臨呢?
你願意幫助他人來重視這件重要的事情嗎?
信友禱詞
請為全世界人類祈禱
祈求 天主不斷地引導每一個人的心靈歸向聖潔與
良善,使眾人都能遠離末日的喪亡,得以進入正義
常存的新天、新地。
請為基督徒祈禱
在現代繁忙的事務當中,祈願 天主幫助我們仍然
能夠妥善準備,以迎接聖子耶穌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