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團體的生活規則
【福音:瑪二三 1~12】
那時,耶穌對民眾和祂的門徒講論說:「經師和法利塞人
坐在梅瑟的講座上,凡他們對你們所說的,你們要行要守
,但是,不要照他們的行為去做;因為,他們只說不做。
他們把沉重又難以負荷的擔子捆好,放在人的肩上,自己
卻不肯用一個指頭動一下。
他們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為叫人看;為此,他們把經匣放
寬、衣繸加長;他們又喜愛筵席上的首位、會堂中的上座
;喜愛人在街市上向他們致敬,稱他們為「辣彼」。
至於你們,卻不要被稱為「辣彼」;因為,你們的師傅只
有一位,你們眾人都是兄弟。
在地上,也不要稱人為你們的父;因為,你們的 父只有
一位,就是天上的 父。
你們也不要被稱為導師;因為,你們的導師只有一位,就
是默西亞。
你們中,那最大的,該做你們的僕役;凡高舉自己的,必
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
【經文脈絡】
瑪竇在報導了四段耶穌和對手辯論的故事(瑪二二15~46
)之後,接著,也不要記載耶穌轉而對門徒及民眾說話。
這段談話的內容,主要是預告耶路撒冷城中,宗教領袖將
遭致的懲罰;另一方面,也間接教導基督徒團體應該有的
生活方式。
按照瑪竇福音的編輯,這是耶穌最後一次直接攻擊耶路撒
冷的對手們;經文的內容可分為三段:
瑪二三 1~12,指責對手們的驕傲及虛假、並指出正確的
團體生活規則。
瑪二三13~33,著名的「七禍哉」言論。
瑪二三34~39,預言基督的使徒將遭受猶太宗教領袖迫害
其中,第一段的內容就是這個主日的福音內容。
【與事實不符的指控?】
首先,耶穌指責「經師和法利塞人只說不做,他們把沉重
又難以負荷的擔子捆好,放在人的肩上,自己卻不肯用一
個指頭動一下」(瑪二三3~4)。
乍看之下,這個指責似乎與事實不符!
因為,法利塞人一向以嚴守法律著稱,由路加福音「法利
塞人和稅吏同上聖殿祈禱」的比喻我們也看出,法利塞人
嚴格遵守法律、按時齋戒,並依規定奉獻什一之物(路十
八10~14)。
而且,經師更是法利塞人中地位較高的一群人,他們研究
妥拉(法律)加以詮釋,並且為猶太人民制定許多生活的
規定。
因此,耶穌對經師和法利塞人的批評,應該不在於他們「
只說不做」,是指控他們只是外在的遵守法律,這種行為
並未將他們引入生命,反而把他們誤導成為驕傲的人,只
尋求自我的滿足。
【真正的生命指引】
雖然,耶穌批評法利塞人和經師們態度虛假,卻並未否定
他們所教導的內容;祂要求群眾,「實行他們坐在梅瑟的
講座上所教導的」。
但是,相對於經師和法利塞人的教導,基督徒團體更發現
,耶穌的言語才是真正生命的指引,而且「祂的軛是柔和
的、祂的擔子是輕鬆的」(參閱:瑪十一30)。
【經匣、衣繸】
耶穌赤裸裸地指責法利塞人只在乎在人前獲得光榮面子,
不追求 天主的光榮:「他們把經匣放寬、衣繸加長,又
處處爭奪上座,喜愛人們向他們致敬,稱呼其為『辣彼』
經匣,是一種很小的木盒,裏面放有一小段「妥拉」經文
,猶太人將之繫於額頭和手臂上,表達他們時時記得
上主的法律(出十三16;申六 8)。
衣繸,是指連在外衣上面的繸頭,作用也是在提醒猶太人
時時「想起 上主的誡命」(戶十五37~40)。
耶穌指責法利塞人故意加大經匣、加長衣繸,使之更為醒
目,並且爭求上座、高位及他人的稱讚。
對瑪竇而言,這一切是他們尋求自我滿足,「一切都是為
叫人看見」,尋求人前的光榮,而非 天主的讚賞。
【對聽眾的勸言(信仰團體)】
福音的第二部份是耶穌直接教導民眾和門徒(瑪二三 8~
12),要他們不要稱任何人為「辣彼」,也不要稱任何人
為「父」;這兩句話的意思相同。
雖然,耶穌並沒有受過豐富教育的經師訓練(參閱:若七
15),但是,在福音中,祂多次被人稱為辣彼;因此,這
一段經文應該是瑪竇用來教導他的團體的話。
大概,在瑪竇的團體中「已有人自居為老師」,瑪竇藉此
展開強烈的批評。
【弟兄(姊妹)的團體】
瑪竇把耶穌的教導應用成為團體生活的規則,團體中只有
一位「辣彼」,就是耶穌。
基督徒團體應該是一個弟兄、姊妹的團體,團體中每一位
成員完全平等、地位一樣:「你們眾人都是兄弟」;初期
教會團體中,基督徒都彼此以弟兄相互稱呼。
這種弟兄(姊妹)般的態度,是真正支持團體生活的基礎
;瑪竇把這個理想視為耶穌基督團體的基本瞭解,基督徒
的經師和老師不可自認為高於團體成員,應該將自己整合
、融入弟兄、姊妹團體之中,成為一位弟兄(參閱:格前
十二)。
今日教會中的各種服務人員,尤其應該面對這個基本態度
,做更多的自我反省、批判與悔改。
【謙遜與服務的領導原則】
耶穌教導當時團體中的領導者(當然,也包含日後各時代
、各地區的領導者),應遵守的團體規則是:「你們當中
那最大的,該做你們的僕役」(瑪二三11;參 閱:瑪二十
26~27),這個規則的基礎是因為「凡高舉自己的,必被
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瑪二三12)。
終究而言,整部聖經活生生的信仰正是: 天主貶抑高傲
的人,卻舉揚謙遜者(撒上二7~8;路一52)。
在耶穌的教訓中,「自謙」和「服務」的思想,清楚地被
聯結在一起,凡是如此生活、行事者,必能獲得基督和
天主的王國做為報酬(瑪十九28;默三21)。
摘自 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