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 天主與人同在的場所
(傳教節)
【福音:瑪二八16~20 】
十一位門徒就往加里肋亞,到耶穌給他們所指定的山上
去了;他們一看見祂,就朝拜了祂;雖然,有人還心中
疑惑。
耶穌便上前、對他們說:「天上地下的一切權柄都交給
了我;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 父及子
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
一切。
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
【經文脈絡】
今日的福音是瑪竇福音的結束詞,內容敘述復活的主在
加里肋亞的一座山上顯現給十一位門徒,給予他們最後
的教導。
這個最後的教導含有 : 「一個肯定」,耶穌掌握了一切
權柄;「一個派遣」,門徒要去往訓萬民;「一個許諾
」,耶穌要永遠與門徒同在。
【復活顯現】
瑪二八10記載復活的主顯現給幾位婦女,並要他們轉告
門徒們,祂將在加里肋亞向他們顯現。
猶達斯以外的十一位門徒聽從了指示,在加里肋亞看見
了復活的主。
藉著這個方式,福音一方面回到耶穌公開生活的起點(
參閱:瑪四14~17),另一方面也同時展望耶穌以後的
時代,向普世萬民開放。
在舊約中,「山」,是一個象徵,表達 天主臨在之處
,也是人和 天主來往的地方;復活的耶穌在山上顯現
給門徒,表達這是祂整個生命過程的高峰,證實祂所做
的一切完全被 天主認可和接納,祂具有 天主的權能
;所以,門徒看見祂時,便跪地朝拜。
福音經文提到「有些人心中還是疑惑」;事實上,幾乎
所有復活的敘述,都含有懷疑的主題,這情形反映初期
基督徒面對信仰的態度相當務實,並非一昧粉飾太平。
【復活的主擁有權柄】
復活的主宣稱「天上、地下一切的權柄都交給了祂」,
意思是指 天父把一切都交給了祂(瑪十一27);這是
聖經中常見的被動表達方式,目的是避免直接稱呼
天主的名號。
這句經文和瑪二四30以及二六64的經文一樣,都是間接
引用舊約達七14有關末世性的人子的經文:
天主把統治權、尊榮和國度都賜給了人子。
瑪竇福音的作者透過「天上、地下一切的」這樣的語句
,使達尼爾先知書中原本針對猶太民族的預言,獲得了
一個嶄新的普世性觀點。
【派遣門徒往訓萬民、建立教會】
耶穌對門徒的派遣,更加強化了這個普世性的幅度;他
們不只是被派遣走向猶太人,更是走向所有的人。
耶穌在世時,對門徒的派遣,原是針對以色列的(瑪十
5~6);復活的基督把這個派遣擴展到對普世萬民的福
傳使命。
福傳的目標就是使萬民都成為基督的門徒,方法則是以
天主聖三之名施洗,並教訓眾人遵守耶穌所教導的一切。
這段經文反映出瑪竇寫作時的教會生活實踐,所謂基督
的門徒,在瑪竇福音的整體脈絡中,指的就是教會(參
閱:瑪五 1,十,十八 1)。
【 天主與教會同在的許諾】
復活的主最後許諾要和門徒(教會)天天在一起;這個
福音結尾處的許諾,和福音一開始時的耶穌的名號「厄
瑪奴耳」前後呼應,瑪竇福音以耶穌的族譜開始,說明
天主自始就一直和祂的猶太子民同在。
這個盟約,在歷史中的耶穌身上更為鮮明,如今,透過
復活的主的許諾,更得到一個超越時空的幅度。
藉著領受洗禮和遵守耶穌的一切教導,誕生了一個全新
的 天主子民的團體,就是「基督的教會」;這個團體
充滿信心與安慰,在主基督的帶領下,走向未來,直到
今世的終結。
【綜合反省】
瑪竇福音雖然沒有敘述耶穌升天的故事,卻透過復活的
主親自教導門徒們如何繼續在歷史中生活。
復活的基督現在親自派遣門徒們到世界各地,繼續執行
耶穌在世時的使命,使普世萬民都成為門徒。
雖然,門徒們再也無法用肉眼看見耶穌;但是,仍然滿
懷信心;因為,他們確信,他們的主已經復活了,擁有
上天、下地的一切權柄,並且時時刻刻與他們同在。
耶穌復活後,必然是回到 天父那裡;但是,祂最後的
教導,並不是要門徒們舉目向天,期待人子在
父的光榮中帶著威能降來(參閱:瑪十六27,二四30)
;相反的,耶穌要求門徒把眼光集中在現世,派遣他們
去擴展門徒團體、建立基督的教會。
今日,教會團體的每一位成員也必需遵守耶穌的教導,
努力吸引萬民成為門徒。
只有在具體的福傳工作當中,基督徒才能在生活中經驗
耶穌的權能,確知 天主與我們同在,不斷地加深自己
身為基督徒的意義和所擁有的恩寵。
摘自 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