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月六日下午,在羅馬附近的阿里恰小鎮,教宗方濟各

聖座各部會神長們進行四旬期避靜的第二場默想,省思了

《瑪竇福音》記述的「耶穌臨別贈言及受難史的開端」。

帶領默想的方濟各會會士米凱利尼(Giulio  Michelini

神父強調,濟貧和祈禱缺一不可。

耶穌預言,自己要被解送、被釘在十字架上後,遂「緘默

不語」;米凱利尼神父以聖史瑪竇記述的受難史為基礎,

談論耶穌在敵人面前的沉默。

神父表示,言語有時毫無用處;比方說,對話者可能互相

敵對、或者權力使人噤若寒蟬。

亞西西的聖方濟各也建議他的會士們,與非信友們相處的

兩種方法:一是儘量宣講福音;二是以他們活潑又簡樸的

臨在做出見證。

米凱利尼神父指出,有時,言語甚至會帶來傷害,誠如猶

太經師巴爾‧謝姆‧托夫(Baal Shem Tov)所言:「

師或祈禱者倘若僅以唇舌發出聲音,心靈卻不轉向高天,

他的言語就無法上達天庭,只填滿房屋,從東牆到西牆、

從地板到天花板」。

因此,耶穌面對那些認為祂是個瀆神者、想要摧毀祂的人

,便選擇沉默以對。

當耶穌高呼一聲,結束祂在塵世的生命,被長槍刺穿肋旁

時,祂才打破沉默。

米凱利尼神父解釋道,沉默,具有不同的類型:既有滿心

怨恨、密謀報復的沉默,也有伊利‧威塞爾(Elie Wiesel

)所說的「從不援助受害者」的沉默。

耶穌受難時的沉默,是手無寸鐵的沉默,無力又從容。

除了耶穌的沉默以外,「最熾熱的沉默是       天主的沉默」

,耶穌將自己託付於       天父的沉默。

這位方濟各會會士勉勵在座人士省思,自己的沉默是屬於

那種類型 ?

他說:「當我想到耶穌的沉默時,我首先自問:我是否只

靠言語通傳信仰?或者,我也以生活見證傳揚福音?

我接著自問:我的沉默屬於那種類型?

我在履行教會職務時,是否在不該沉默的時刻緘默不語,

難辭其咎?」

《瑪竇福音》耶穌受難史中的要角有蓋法、司祭長和民間

長老,他們議決要捉拿耶穌;但是,不可在慶節期間內,

得民間發生暴動(廿六  3~5)。

米凱利尼神父表示,這不是責難猶太人;因為,這種宗教

階級觀可能出現在各種形式的人類體制當中,這是一種自

以為在事奉       天主,卻失去正確展望的態度。

這段經文揭示耶穌和大司祭兩種截然不同的邏輯:耶穌是

位準備慶祝逾越節的普通猶太人;大司祭們卻預謀殺害無

辜者,只關心慶節表面上的進展。

因此,米凱利尼神父鼓勵眾人自問,自己是否為了維護顏

面和制度便妥協,罔顧人的權利,成了「宗教事務的專業

人士」。

福音隨後提及,一位婦人在伯達尼替耶穌的頭部塗抹珍貴

的香液,四部福音書都記載了這個事蹟,內容大同小異。

耶穌為這婦人辯解說,她似乎是唯一預知耶穌苦難的人,

因而做出如此富含象徵意義的舉動。

塗抹香液,可以解讀為君王的受傅或是葬禮的傅油。

耶穌讚許這婦人的舉動,阻止門徒們繼續議論是否該以那

購買昂貴香液的錢用來濟貧;因為,當下,是服事耶穌的

時刻。

米凱利尼神父於是提起許多窮人,諸如   : 無法參與禮儀的

年長者和病患以及敲響我們的大門、只求我們予以傾聽的

人。

此外,還有很多沒有勇氣敲響我們大門的人,我們必需

向他們;如果,我們誠懇地反躬自省,我們便不得不承認

,我們也身處窮人的行列;追根究柢,每個人對他人而言

都是窮人。

耶穌表明,祂的使命並不止於祂在歷史中的生命,卻因信

友團體對所有窮人的服務不斷延續。

最後,米凱利尼神父總結道,我們必需愛       天主也愛近人

,常常自問:「我是否只選擇我最感興趣、或是最容易的

一部份?

換句話說,我是否僅透過禮儀和祈禱,替耶穌的雙腳塗抹

香液,卻忽視窮人?抑或是,我只服務窮人,卻遺忘祈禱

,沒有歸光榮於       天主?

我是否同時愛       天主也愛近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uodeg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