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祭獻自己的體血,來贖救我們
基督聖體聖血節
本主日,我們慶祝基督聖體聖血節;彌撒中選讀聖馬爾谷
福音第十四章第十二到十六以及二十二到二十六節,我們
在聖周四已經讀過。
但是,那時的禮儀環境與這次不同;因此,教訓也有分別
。那時的禮儀強調,耶穌在聖體聖事中的真在;本節日談
天主與人類締結的新而永久的盟約,重心在【新約的血】
一詞上。
血,在新約聖經中,常與基督的死相提並論;所以,十分
重要。在宗徒書信和宗徒大事錄中,我們經常讀到【基督
的血】一詞;這是一個固定的術語,它與耶穌在十字架上
的犧牲密切相關,意味著耶穌的死的救世功能。
耶穌的死,簽定了 天主與人類締結的新的盟約。
彌撒福音上這樣說︰無酵節的第一天、即宰殺逾越節羔羊
的那一天,門徒對耶穌說︰「祢願意我們往那裡去,給祢
預備吃逾越節晚餐?」
耶穌就打發兩位門徒,對他們說︰「你們往城裡去,必有
一位拿著水罐的人迎面而來,你們就跟著他去;他無論進
入那裡,你們就對那家主說︰師傅問︰我同我的門徒吃逾
越節晚餐的客廳在那裡?
他必指給你們一間鋪設好了的寬大樓廳;你們就在那裡為
我們預備罷!」
門徒去了;來到城裡,所遇見的,正如耶穌給他們所說的
;他們就預備了逾越節晚餐。
他們正在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了,擘開,遞給
他們說︰「你們拿去吃罷;這是我的身體 ! 」。
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他們都從杯中喝了。
耶穌對他們說︰「這是我的血、新約的血,為大眾流出來
的。我實在告訴你們︰我絕不再喝這葡萄酒了,直到我在
天主的國裏喝新酒的那天」。
他們唱完聖詠,就出來,往橄欖山去了。
新約,是對舊約而言的;舊約,是指從前以色列子民在西
乃山腳上與 天主訂立盟約。
本節日的讀經一取自出谷紀第二十四章第三到八節,除了
描述用牛犢的血簽定舊約的禮節外,它同時也說明了遵守
天主的誡命和奉行 天主旨意的必要以及 天主的忠心,
祂一定履行祂對祂的民族所提出的許諾。
但是,那時所謂的 天主旨意是︰要將人們聚集在一個敬
禮和奉事祂的民族裏;所以,在西乃山的盟約中,
天主似乎被約束在一個民族內,有人以為它的排他性太強
,把救恩與民族利益及現實幸福似乎混為一談。
而且,它更片面地把救恩視做人的善行的賞報,忽略了
天主恩賜的無償性。
新約不是這樣;它的效果第一是,以基督的血和聖神來
變化人的內心。領聖體有使教友與盟約聯合得更密切,
並在自己身上和世界上把它具體地生活出來的作用。
讀經一上這樣說︰那時候,梅瑟下山,將 上主一切的
話和誡命陳述給人民聽;全體人民同聲回答說︰『凡是
上主所吩咐的,我們都要奉行』。
梅瑟將 上主的一切話都記錄下來;第二天早晨,梅瑟
在山腳築了一座祭壇、豎立了十二根石柱,代表以色列
十二支派;又派了以色列人民中的一些青年去奉獻全燔
祭,宰殺了牛犢做為獻給 上主的和平祭。
梅瑟取了一半血盛在盆中,剩餘的另一半洒在在祭台上
;然後,拿過約書來,向人民宣讀。
人民答說︰『 上主所說的一切,我們都要順從遵行』
梅瑟拿過血來,洒在人民身上說︰『這就是盟約的血,
是 上主根據祂的這一切話和你們訂立的盟約』。
在讀經二裏,希伯來人書的作者從敬禮與司鐸職務的觀
點來談新約;這部書信一開始便稱基督為新約的大司祭
,祂的身體是比舊約中的聖殿更大、更完善的聖殿;因
為,祂不是人手所造,而且不屬於這個世界。
在這樣的新、舊對照之下,書信繼續對基督的司鐸職務
及其活動做出神學上的反省。
現在,不再是公山羊和牛犢的血,是基督的血;現在,
是決定性的解放;現在,不再是洒血在人的身上,潔淨
人的身體,使人適宜舉行敬禮 天主的禮儀;是把自己
毫無瑕疵地奉獻給 天主的基督、以自己的血、潔淨人
的良心。
讀經二上這樣說︰基督一到,就做了未來鴻恩的大司祭
,祂經過了那更大、更齊全的,不是人手所造、不屬於
受造世界的帳幕,不是帶著公山羊和牛犢的血,是帶著
自己的血,一次又為永遠進入了天上的聖殿獲得了永遠
的救贖。
假如,公山羊和牛犢的血以及母牛的灰燼洒在那些受玷
污的人身上,可淨化他們得到肉身的潔淨;何況,基督
的血呢?
祂藉著永生的 神,已把自己毫無瑕疵地奉獻於
天主,祂的血豈不更能潔淨我們的良心,除去死亡的行
為,好去事奉生活的 天主?
為此,祂做了新約的中保,以祂的死亡補贖了在先前的
盟約之下所有的罪過,好叫那些蒙召的人獲得所應許的
永遠的產業。
聖多瑪斯說得好 : 『在十字架的祭台上,基督將自己的
身體祭獻給了 天主聖父,好使我們與 天主聖父重修
和好;祂捐輸了自己的血,來贖救我們和做我們的洗禮
。從罪惡的奴役中被贖出來之後,我們也便潔淨無罪了
』。
主內的兄弟、姊妹們,彌撒,是以聖事的儀式重演耶穌
在十字架上完成的祭獻,我們參與彌撒、參與感恩祭典
, 是紀念耶穌的死亡、相信祂的復活以及日後再來接待
我們與祂共用天上的光榮和福樂。
在彌撒中,我們公開承認,我們是信仰耶穌、蒙受祂救
恩的幸福的一群。基督,我們讚美你;亞孟。
作者:阿德里安.諾桑 本篤會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