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是我們旅途中的友伴和嚮導
六月三日,在周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
,教宗方濟各談論了亞巴郎的榜樣;在這位「
信德之父」身上,我們看到與 天主建立關係
的新方法。
教宗指出,亞巴郎在自己的生活中聽見一個聲
音「鼓勵他拔除在故鄉的根基、家庭的根基,
出去尋找一個嶄新、不同的未來」。
亞巴郎此舉的根基在於信任和許諾;「
上主承諾他的後裔必定多如天上的繁星」。
教宗表示,因著這份許諾,與 天主建立關係
的新方法油然而生;正因為如此,在猶太教、
基督信仰和伊斯蘭教這三大靈修傳統中,聖祖
亞巴郎被視為屬於 天主的完美之人,因為他
能順從 天主,即使 天主的旨意艱辛無比,
甚至是難以理解。
從此以後,信徒的生活開始被理解為一個聖召
;換句話說,個人的生活成了 天主實踐諾言
的地方。
接著,教宗闡明,在《創世紀》中,我們發現
,亞巴郎一路上忠於 天主聖言、活出祈禱;
簡單來說,在亞巴郎的生命中,「信德造就歷
史」。
人們不再只從天文現象中尋找 天主,視之為
遙不可及、令人害怕的 天主;相反的,亞巴
郎的 天主成了引領步伐的嚮導,祂是我們旅
途中的友伴,從不遺棄我們。
關於這點,教宗引用《 天主教教理》強調:
「亞巴郎的祈禱先表達在行動中:他緘默寡言
,他在旅途中的每一階段都給 上主建造一座
祭壇」(參閱:2570號)
為此,亞巴郎與 天主親密無間,勇於在
天主面前據理力爭;他爭論時依然忠心不二。
亞巴郎跟隨 天主的指引前往各地,甚至,接
受了最嚴苛的試煉,甘願獻出自己的親生兒子
依撒格做為祭獻。
教宗表示,『 天主之所以親自阻止了亞巴郎
準備獻出祭品的手,是因為祂看見了亞巴郎的
全然順服的意願』(參閱:創廿二 1~19)。
最後,教宗在要理講授中指出,「偶爾對
天主生氣」有所助益;因為,這是一種祈禱的
形式。
只有兒女才會跟父親吵架,然後,和好如初;
願我們從亞巴郎身上學會懷著信德祈禱、對話
和討論,也隨時樂於接受 天主聖言,並付諸
於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