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日、主日上午,在羅馬尼亞布拉日自由廣場,
教宗方濟各主持神聖禮儀,將七位在共產政權下殉道
的 天主教希臘禮主教列為真福品。
「我要鼓勵你們將福音之光帶給我們同時代的人,並
效法這些真福,繼續奮力抵抗新的意識型態」;教宗
如此勉勵參禮者。
布拉日是羅馬尼亞 天主教希臘禮教會的宗教和文化
重鎮;當天,教宗在那裏為七位 天主教希臘禮殉道
主教主持冊封真福大典;有十萬多人參加了這項神聖
禮儀。
當天禮儀的福音講述,耶穌治癒了胎生瞎子後,法利
塞人非但不承認奇蹟,反倒質疑這一切,包括這個人
是否確實眼瞎以及耶穌在安息日治病的權柄(參閱:
若九 1~38)。
教宗由此展開講道說:「這整個場景和爭論顯示出,
理解耶穌的行動和優先順序是多麼困難;耶穌能把身
處邊緣的人帶回中心」。
教宗闡明,「如果,我們不把人放在中心,反而看重
私利、繁文縟節、理論、抽象概念和意識型態時,人
心便會萌生抗拒和敵意,有如瞎子一般對一切視而不
見。
相反的, 上主的邏輯截然不同;祂絕不會無所作為
、或者隱身於意識型態的抽象概念中; 上主尋找人
,尋找人的面容、創傷和故事」。
上主不會在無濟於事的話語上兜圈子,卻將真正重要
的事物置於中心地位。
羅馬尼亞人深知,「當意識型態或政權高過於性命時
,百姓必然苦不堪言」;正是在如此背景下,這七位
主教殉道犧牲。
教宗說:「面對政權的殘暴打壓,他們為人民樹立了
信德與愛的榜樣,懷著無比勇氣和內在堅毅接受艱苦
的牢獄之災和各種折磨;但是,他們從未否認自己對
摯愛教會的歸屬感」,這些牧者留給羅馬尼亞人的珍
貴遺產可以用兩個詞彙來概括,即:自由與慈悲。
針對自由這個遺產,當天的禮儀恰好在「自由廣場」
舉行;教宗指出,這個場地意義深遠,提醒大家「羅
馬尼亞人的合一在宗教的多元性中得到實現,它構成
國家多采多姿又獨具特色的精神遺產」。
這些新真福「奮力抵抗不自由的意識型態體制,因而
飽受磨難、犧牲性命」;在那段痛徹心扉的時期,
天主教希臘禮和拉丁禮的所有主教和眾多信友都遭受
迫害,被捕入獄。
至於慈悲這個遺產,這些新真福忠於基督、甘願殉道
,卻沒有對加害者說過任何仇恨的話,始終以溫良相
待。
教宗強調,「對待兇殘之人的這種慈悲乃是先知性的
訊息,因為,它今天邀請大家以仁愛和寬恕戰勝怨恨
,言行一致,勇敢活出基督信仰」。
此外,教宗也要求眾人警惕新的意識型態,它們無孔
不入地試圖加諸於人,拔除我們人民豐沛富饒的文化
和宗教傳統。
意識型態的殖民輕視人、生命、婚姻和家庭的價值,
跟過去的無神論一樣,尤其危害我們的青年和兒童,
剝奪他們賴以成長的根基。
最後,教宗勉勵眾人「將福音之光帶給當代人;效法
這些真福,繼續奮力抵抗新的意識型態;要為自由和
慈悲做見證,促使友愛與對話勝過分裂」。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興起的共產極權統治下,
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八及二十九日兩天內,羅馬尼亞
政府當局逮捕了大批修會會士及教友,並將他們投入
錫蓋(Sighet)監獄。
七位被冊封為真福的希臘禮 天主教主教就在這些被
囚禁的信友當中,他們被監禁直到生命的末刻。
這七位為了信仰殉道的主教分別是:
阿爾巴尤利亞和弗格拉什(Alba Iulia e Făgăraş)
總教區的阿夫泰涅(Vasile Aftenie)主教。
奧拉迪亞(Oradea)教區的弗倫丘(Valeriu Traian
Frenţiu) 主教。
阿爾巴尤利亞和弗格拉什總教區的蘇丘(Ioan Suciu)
宗座署理主教。
阿爾巴尤利亞和弗格拉什總教區的基內祖(Tito Liviu
Chinezu)輔理主教。
盧戈日教區(Lugoj)的伯蘭(Ioan Bălan)主教。
馬拉穆列什(Maramureş)教區的魯蘇(Alexandru
Rusu)主教。
蓋爾拉(Cluj Gherla)教區的霍蘇(Iuliu Hossu)
主教。
這七位殉道者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霍蘇主教,在第一次
世界大戰期間,他曾是隨軍司鐸;之後,他被任命為
蓋爾拉教區主教。
在一九四八年十月,共產政府大逮捕時,他一同被捕
入獄。
他第一次出獄後,繼續鼓勵教友們勇敢地去傳播信仰
,並秘密地重新組織被取締了的 天主教會;因此,
政府將他軟禁在住所內,直至去世為止。
一九六九年,聖保祿六世教宗獲悉他的事跡後,擢升
他為『默存心中的樞機』。
事實上,霍蘇主教本來有機會離開他的祖國、到羅馬
避難;但是,他不願意離開他的羊群。
一九七零年,他去世前,向托代亞(Todea)主教說
的最後一句話是:『我的戰鬥已經結束;你的戰鬥仍
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