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 丙年 復活期第三主日
宗五 27b-32,40b-41;默五 11-14;若二十一 1-19
默想:
本週的福音大概是附錄,加上去的時候,可能,伯多祿已逝世;然而,耶穌
所愛的門徒仍然活著。
這個附錄清楚啟示基督教會的面貌;讓我們就以教會為主題做反省。
教會,是傳福音的團體:
福音讀經說:「西滿伯多祿對其他門徒說,我要去打魚」。
通常,船,是代表教會;打魚,象徵傳福音。
教會的首要工作是傳福音,這是耶穌給與教會的使命;假若,教會只專
注社會服務,卻不傳福音,就喪失她本有的價值。
教會內每位基督徒也肩負為主捕魚的使命;不傳福音,就不是使徒。
教會,是互相合作的團體:
當伯多祿說要去打魚時,其他門徒說:「我們與你一起去」。
福音記載,當時共有七人;「七」是聖經中的圓滿數字。
這裏清楚顯示,傳福音,不是某一個人的責任;而是整個教會合作的事工。
所以,我們都該反省:我有沒有把 天主給我的恩賜去豐富教會,願意和別
人合作,加入傳福音的行列?
一個人我行我素,就沒有教會;「教會」一詞,原來的意思便是群眾聚會。
教會,是分擔喜樂及痛苦的團體:
一起同心合意工作,自有一份團結的喜樂;但是,七人整夜打魚卻一無所獲
,也令人十分沮喪。教會同樣亦得接受這種境況,學習在痛苦中互相扶持,
使她成為一個既可以分享喜樂、亦能夠分擔痛苦的團體。
教會,是極需要基督臨在的團體:
打魚,本是晚間好,而且,門徒對捕魚亦甚有經驗;可是,人的努力和經驗
並未能使他們取得好成績。
作者取其象徵意義,黑夜缺乏光明,要到基督出現,光明才來臨。
因此,要到清晨,門徒跟隨耶穌在岸上的提示後才有魚獲。
同樣,我們傳福音時可能用上所有現代人的科技,包括傳媒的先進技巧和做
足市場調查工作等;然而,不要忘記,科技不會帶來信德,基督的臨在與聆
聽祂的話才是最重要。
教會,是愛主、歡迎主的團體:
耶穌所愛的門徒比別人快一步認出主來;的確,愛主的人與耶穌有一份感通
,容易察覺主的臨在;也應幫助別人體認主的臨在。
伯多祿一聽到是主,就馬上披上外衣,跳進水裏;反映出他對主的殷切期待
。我們不妨自問:我們這個信仰團體,有能力助人經驗主的臨在嗎?
能像伯多祿一樣熱切期待耶穌基督嗎?
教會,是大公的團體:
門徒網了一百五十三條魚,漁網又不會破;聖奧思定曾有一巧妙的解釋:
舊約有十誡、新約有聖神七恩,十加七是十七;如果,把由一到十七的數字
加起來,其總和剛好是一百五十三。
聖奧思定以此說明,教會能容納新舊約的人,新舊約都能帶人到同一的基督
面前。
一般的解釋卻認為,當時的人以為,天下只有一百五十三種魚;所以,此數
表示教會是大公的,歡迎天下所有人加入,她必定容納得來 ( 網不會破 )。
教會,應是積極進取、將 天主放在首位的團體:
耶穌問伯多祿:「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比他們更愛我嗎?」
這句說話能夠翻譯為: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愛我,多過其他的東西嗎?
意思是說:你是否把我放在生命中的首要位置?
或者,「更愛」,是有不停步、積極進取地去愛的意思。
基督徒不能說:我的愛有限度,是到此為止;基督徒常能為耶穌的緣故
去「更愛」;教會應懷著一個「更愛」的心態去牧養基督的羊群。
我們不妨體味本週的福音,問問自己:做為教會的一份子,我有沒有一份傳
福音的熱誠呢?
我是否願意與其他基督徒合作,分擔他們的苦樂?還是喜歡獨來獨往呢?
我是否時常聆聽 天主聖言,熱切期待主的臨在呢?
我有沒有一份大公的精神,對非我族類能包容歡迎呢?
最後,我有沒有以主為先,為了衪而無止境地「更」愛呢?
( 作者吳智勳神父 )
反省與實踐:
1. 雖然,傳福音就像打魚一樣,需要學習技巧和反覆練習;然而,並非單憑
現代的科技與行銷學,即非人的努力和經驗,而是從耶穌本身取得能力。
「傳福音」的口號行之有年;回顧一下,我們做了那些具體的行動?
我們是否已經很滿足於現狀?有沒有進步的空間?
2. 基督徒要如何改善傳福音的態度,使我們的教會成為「滿載而歸」的漁船?
3. 根據你的認知與經驗,教會是具有那些特點的團體?
4. 今天,福音的默想提醒我們,教會,是極需要基督臨在的團體;我們對主
是否有熱切的愛與期待?
這樣才能幫助我們常與臨在的主感通,我們也才能夠幫助別人體認主的臨在。
信友禱文:
請為我們自己祈禱
上主,我們愛的泉源,求禰加深我們與禰之間的感通,賜給我們「更愛」的
能力,使我們能積極、熱誠地傳福音。
請繼續為新領洗的教友祈禱
祈求復活的基督時時與他們同在,使他們對禰充滿熱切的愛與期待,並教導
他們如何善用恩賜,使教會團體更為豐富、福傳行動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