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痛苦到光榮
創十二 1~4;弟後一 8~10;瑪十七 1~9
「 小德蘭福傳之友 」指導神師曾慶導神父讀經反省
痛苦是人生的普遍經驗,如何面對痛苦是人生的
重要課題,有的宗教說,要盡量躲避痛苦,因為
痛苦沒有任何意義。
但是,不論我們如何盡力躲避,痛苦總是如影隨
形、揮之不去。
基督宗教怎樣說呢?
基督宗教教人躲避不必要的痛苦,但是,對躲避
不了的痛苦,基督宗教教人看到它的意義,並且
利用它成為人格成長、成熟的機會。
甚至更進一層,為了愛那為我們受苦的
天主擁抱痛苦,讓痛苦成為證明我們愛
天主的機會。
愛,是需要受苦、犧牲的 (起碼,在世上是如此
) ,而且,受苦是為了愛。
在四旬期,教會安排了耶穌顯聖容的讀經讓我們
反省;我們知道,顯聖容的背景是,耶穌預言到
耶路撒冷後將要受苦並遭殺害。
祂的門徒無法明白的是,耶穌是默西亞、是好人
,為什麽要受苦、被殺?並質疑世間公理何在?
在顯聖容的事件裡,雖然,主耶穌沒有給門徒們
「默西亞為什麽要受苦、被殺」的神學理由 (這
需要耶穌另外的啓示和以後教會的反省才能明悟
) ,但是,祂給門徒們許諾:痛苦不是最後結局
,光榮才是最後的終結。
痛苦是走向光榮的門檻,我們要聽從耶穌的這個
許諾,不要害怕跟隨祂 (福音) 。
世間可能沒有公理,但是, 天主是有公理的,
死人復活之後一定會有公理的。
今天的讀經一是關於 天主子民之父亞巴郎的蒙
召;從人的角度看, 天主的旨意有時很難明白
,好像 天主故意讓我們吃苦。
今天, 上主對亞巴郎說 : 「你要離開你的故鄉
、你的親族和你父親的家,到我給你指定的地方
去;我要使你的後裔成為一個大民族 ⋯⋯ 使你成
為一個福源」。
亞巴郎可以問 天主很多問題:「為什麽要離開
我家鄉的親人?我已經七十五歲了!
為什麽不可以在我所在的地方降福我?
禰指定的地方究竟是什麽樣的地方?為什麽不明
確地告訴我?
我有什麽理由相信禰的話?」
但是,亞巴郎沒有問這些問題,沒有尋求合乎理
智的答案,『他只是相信了 天主的話,於是,
便依照 上主的吩咐,動身走了』。
亞巴郎的割捨不算小 (預示了耶穌的割捨、痛苦
和死亡) ,但是,正是在割捨中,亞巴郎不單他
自己蒙福,也成為天下萬民的福源 (預示了耶穌
的人性在徹底的犧牲中獲得了完美的光榮、換得
了人類的得救) 。
從痛苦到光榮、從死亡到復活,顯示了基督宗教
的一個弔詭:越是為順從 天主而割捨、犧牲,
越會獲得豐富的收穫。
在今天的讀經二,年老的保祿在獄中勉勵弟茂德
,要依賴 天主的能力和他一同為傳福音分擔勞
苦;保祿說:「 天主拯救了我們,並以聖召召
喚了我們 ⋯⋯ 這是出自祂自己的計畫和恩寵」。
我們可能會問: 天主既然已經「毀滅了死亡的
權勢」 (讀經二) ,拯救了我們,為什麼今天還
要召叫我們去分擔勞苦?
而且,這分擔勞苦的召叫怎麽會是出自祂自己的
計畫和恩寵?
這個邏輯不是很奇怪嗎?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於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
日本在東京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條約,戰事正式結
束了;但是,簽降之後的一段時期,一些散處在
太平洋群島的日本兵還沒有接到東京投降的消息
,還在頑抗盟軍。
我們所處的今天有點像是那一段時期:耶穌基督
已決定性地戰勝了撒殫和牠的勢力,撒殫再無法
捲土重來了,但是,到處零星的撒殫勢力還在負
隅頑抗;基督邀請我們參與這最後收抬殘局的戰
鬥,「分擔勞苦」是為了我們分享祂勝利的光榮。
與基督並肩作戰,確實是我們的光榮,不然,我
們如何表示自己是基督的好朋友?
不與基督一起受苦,如何表達我們對 天主的愛?
不能「共苦」,如何「同甘」?
復活的基督在《默示錄》對我們說:「所以,你
應當發憤熱心、痛悔改過……;勝利的,我要賜
他同我坐在我的寶座上,就如我得勝了,同我的
父坐在祂的寶座上一樣」 (默三19~21,亦參伯
前一6~7) 。
天主召叫我們分擔勞苦,是為了給我們光榮,這
是一個愛的邏輯。
痛苦在這愛中也真的有了非常不同的意義,難怪
靈修上甚至有這種説法: 天主越愛的人,越會
容許他受苦 (就如聖母一樣) 。
願我們都是 天主所愛的人,也求 天主賞賜力
量,特別是藉著聖體聖事,使我們能夠在痛苦中
證明我們對祂的愛和忠心,並獲得永遠的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