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七年世界和平日,教宗方濟各文告:
以非暴力作為締造和平的政治風格
圖: 教宗方濟各釋放和平鴿。
二零一七年元月一日新年伊始,教會慶祝 天主之母節暨
第五十屆世界和平日,教宗方濟各在本屆世界和平日文告
中籲請所有善心人士,讓愛和非暴力來引導人際關係、社
會和國際關係,以善勝惡,恢復世界和平。
世界和平日,由保祿六世教宗於一九六八年建立,在每年
元旦舉行;教宗的和平日文告通常寄給世界各國外交部,
表明聖座在新一年的外交路線。
以下是二零一七年元月一日世界和平日,教宗方濟各文告
譯文:
《非暴力、一種締造和平的政治風格》
一、值此新年伊始,我衷心盼望全世界的人民和民族、各
國領袖和政府、各宗教、民間和社團領袖都能享有和平。
我但願每一個人,不論男女老少,都享有和平;我祈求每
一個人身上的 天主肖像能讓我們彼此承認為神聖的恩賜
,都被賦予浩大的尊嚴。
尤其是在有衝突的情況下,讓我們尊重彼此最深的尊嚴,
使積極非暴力行動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
今年的文告是世界和平日的第五十篇文告;在第一篇文告
中,真福保祿六世教宗非常明確地對所有人發言,不是只
對天主教徒。
「和平,是人類進步的唯一方向,不是野心勃勃的愛國主
義所造成的緊張、不是暴力的征服、也不是壓迫,來藉此
維護一個虛假的政治制度」;他警告大家,相信國際衝突
不能靠理性的方法,也就是不能靠以法律、正義和公正為
基礎的談判來解決,只能靠威脅和屠殺的武力來解決的危
險。
保祿六世引用他的前任聖若望廿三世在《和平於世》通諭
中讚揚說:「對和平的愛及認知應以真理、正義、自由與
愛為基礎」;在這五十年間,這段話完全沒有失去它的重
要性和急迫性。
在這個時刻,我願對「以非暴力作為締造和平的政治風格
」加以省思;我祈求 天主幫助所有人,在最內在的思想
和價值觀上培養非暴力的態度。
願仁愛與非暴力主導我們對待彼此的方式,不論是個人、
或在團體中、或是在國際事務上。
當暴力行為的受害者能夠抗拒誘惑,不加報復時,他們就
成為以非暴力締造和平的最可靠的推動者。
在地方上、在最平常的情況中以及在國際秩序中,願非暴
力成為我們的決定、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以及我們的行動,
而且更要成為各種政治行為的特徵。
破碎的世界
二、上一個世紀,曾受到兩次嚴重世界大戰的摧殘、核子
戰爭的威脅,還有許許多多其他的衝突;今天,令人傷感
的是,我們正面對一個可怕的、時斷時續的世界戰爭。
我們不容易知道,比起過去,現今世界上暴力的程度是否
更嚴重;也不知道現代的傳播方式及更大的流動性,是否
令我們更覺察到暴力的存在,還是說,反而讓我們對它更
習以為常了?
不論如何,我們知道這種時斷時續的暴力、這種不同種類
、不同程度的暴力引起了很大的苦難;在各個國家及各洲
的戰爭,恐怖主義、有組織的犯罪、事先難以預料的暴力
攻擊、移民受到的虐待、人口販賣集團下的受害者以及對
環境的破壞。
這會把我們帶向何處呢?
暴力能達成任何有永恆價值的目標嗎?
或者,它只會帶我們陷入報復以及一連串致命的戰爭衝突
,到最後,只造就了少數的「軍閥」?
暴力,並非治癒這破碎世界的良方;以暴制暴,充其量也
只能讓人被迫移民,並遭受巨大的痛苦;因為,大量的資
源被用於軍事目的,卻讓年輕人、許多困苦的家庭、年長
、體弱和世界上絕大多數人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最糟的是,它會導致許多人的死亡、身體的以及心靈的;
即使並非所有人。
喜訊
三、耶穌自己也曾生活在暴力的時代;然而,祂教導我們
,暴力與和平交戰的實際戰場是在人的心裏;因為「惡念
是從裏面、從人心裏出來的」(谷七21)。
但是,基督的訊息卻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極為正面的做法,
祂不斷宣講 天主對我們無條件的愛,這愛接納人、寬恕
人。祂教導門徒要愛他們的敵人(參閱:瑪五44)、要把
另一面臉頰也轉給他們(參閱:瑪五39)。
當祂阻止別人向那位犯姦淫被捉住的婦人投擲石塊時(參
閱:若八 1~11),以及在祂離世的前一天晚上,告訴伯
多祿把劍放回原處時(參閱:瑪廿六52),耶穌已經標示
了一條非暴力的途徑了。
祂走在這條路上,直到終點,直到十字架前;藉著十字架
,祂成為我們的和平,也終止了仇恨(參閱:弗二14~16
)。凡是接受耶穌喜訊的人,就能夠承認自己內心的暴力
,也就能被 天主的仁慈所治癒,成為和好的工具。
用亞西西的聖方濟各的話來說,就是:「當你以你的口宣
佈和平時,務必要確定你自己心中有更大的平安」。
今天,要做耶穌真正的門徒,也必需接受耶穌對於非暴力
的教導;正如我的前任本篤十六世所說,那教導合乎實際
;因為,它考量到世界上有太多暴力、太多不正義,因此
,除非有更多的愛及更多的善,無法克服這情況。
這種『更多』來自 天主。
接著,他強調:「對基督徒來說,非暴力不僅僅是戰術上
的行為,更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方式,是一個人深信
天主的愛及能力;因此,能夠毫不懼怕地,只以愛和真理
來對付邪惡。
愛自己的仇人,構成了『基督徒革命』的核心」;福音中
,愛自己仇人(參閱:路六27)的誡命,「正可視為基督
徒非暴力的大憲章,它並不在於向邪惡屈服……,卻在於
以善勝惡(參閱:羅十二17~21),因而打破不公義的鎖
鏈」。
比暴力更強大
四、有時,人們會認為,非暴力即是順服、不參與以及消
極被動的意思;其實並非如此。
一九七九年,德肋撒修女接受諾貝爾和平獎時,就明確地
傳達了她自己積極非暴力的訊息:「我認為家庭裡不需要
槍彈,以摧毀或帶來和平;只需聚在一起,彼此相愛,…
…就能克服世上的一切罪惡」;因為,武力是一種假像。
「當武器販子在販賣武器時,那些可憐的締造和平的人則
在奉獻生命去幫助一個人,然後是另一個人,接著又是另
一個人」;對於這些締造和平的人來說,「德肋撒修女是
我們這個時代的象徵性人物、是一個標記」。
去年九月,我以極其喜悅的心情宣佈她為聖人,我讚揚她
隨時樂於幫助任何一個人,「透過她對人類生命,也就是
那些未出生、被遺棄的生命的接納和維護……她俯身照顧
那些虛弱、被遺棄在街頭等死的人,在他們身上看到
天主所賦予的尊嚴,她讓世上有權有勢的人聽到她的呼籲
,而且在他們所製造的貧窮面前承認自己的罪行;是的,
那是罪行!」
為了回應這一點,她的使命『她代表成千、甚至數百萬人
士』就是伸出觸角觸及那些受苦的人,以無比的奉獻精神
觸摸並包紮每一個受傷的身體,癒合每一個破碎的生命。
以決斷和一貫的態度力行非暴力,已產生了可觀的成果;
聖雄甘地、汗‧阿卜杜勒‧加法爾‧汗 ( Khan Abdul
Ghaffar Khan ) 及馬丁路德‧金恩博士對抗種族岐視的
成就,世人永不會忘記。
婦女更常常是非暴力的領袖,例如萊伊曼‧古博薇及成千
的賴比瑞亞婦女,她們組織了和平祈禱及非暴力的抗議行
動,最後,終於能與高層和平談話,因而終止了賴比瑞亞
的第二次內戰。
我們也不能忘記,歐洲共產政權被推翻的那多事的十年,
基督信仰團體不斷地祈禱和勇敢的行動,對此貢獻良多。
最有影響力的是聖若望保祿二世在任時的訓導;我的這位
前任,在他一九九一年發表的《一百周年》通諭中,省思
一九八九年發生的種種事件時,強調「人民、國家和政府
以和平抗爭的方式,只使用真理和正義為武器」,就使人
民的生命有了重大的改變。
和平的政權轉移,一部份原因也在於「人民致力於非暴力
,他們始終拒絕武力,同時一次又一次地找到有效的方法
為真理做證」。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接著說:「願人們學到不使用暴力來為
正義奮戰,無論是在國家內部、或國際的紛爭裡,都能把
階級鬥爭摒之於門外」。
教會在許多國家都參與以非暴力策略建立和平的行動,甚
至要求最暴力的黨派齊心協力建立一種正義與持久的和平
為不正義和暴力的受害者所付出的努力,並不只是
天主教會專有的產業,也是許多宗教的固有傳統,這些傳
統認為同情、憐憫與非暴力,是生活方式中的重要指標。
我要堅決地強調,沒有那一個宗教是暴力份子、暴力褻瀆
上主的聖名;讓我們不厭倦地重覆這段話: 上主的名不
能用來為暴力辯護;只有和平是神聖的,戰爭卻不是!
非暴力政治始於家庭
五、如果,暴力的根源在人類心中;那麽,非暴力應該首
先在家庭中實行;這是我去年三月頒佈《愛的喜樂》勸諭
其中所描述的喜樂,這份勸諭是教會對於婚姻和家庭經過
兩年省思後的結果。
家庭是不可或缺的熔爐,在這熔爐裡,夫婦、父母子女、
弟兄姊妹,都學習著彼此溝通、互相關懷,在其中所產生
的磨擦甚至衝突都必需經由交談、尊重、關心對方、仁慈
和寬恕等等來化解,卻不是經由武力。
愛的喜樂能夠經由家庭內流泄到世界上,照亮整個社會。
關於友愛的倫理和個人及民族之間和平共處的倫理,不能
建立在恐懼、暴力和封閉的心胸等等邏輯上,是建立在責
任感、尊重和真誠的交談。
因此,我請求解除武裝、禁止並廢除核武;核武的鎮懾力
量以及必定會造成相互毀滅的威脅,無法為這樣的倫理奠
立根基。
我也以同樣急迫的心情懇求停止家庭暴力,以及對婦女和
兒童的虐待。
十一月才結束的慈悲禧年,鼓勵了我們每一個人洞察自己
內心的深處,並讓 天主的慈悲進入。
慈悲禧年教導我們明白,有多少的個人和社會群體遭到各
種形式的冷漠以及不公義和暴力對待、他們也是我們家庭
的成員、他們也是我們的弟兄、姊妹。
非暴力政治必需始於家庭,然後,擴展到全人類大家庭。
「里修聖女小德肋撒邀請我們,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踏上
愛的途徑,不要錯過一句良言、一個微笑以及任何一個小
動作所能表達的平安和友善。
整體的生態學也是由日常生活中眾多小動作交織而成,能
打破暴力、剝削和自私的邏輯」。
我的邀請
六、透過積極非暴力來建立和平,可以補足教會持續藉著
以道德準則來限制使用武力這方面的努力;教會參與國際
組織的工作,也有許多基督徒參與起草適當的法律,以期
對建立和平有所貢獻。
耶穌的山中聖訓提供了一份「締造和平的手冊」,真福八
端(參閱:瑪五 3~10)讓我們看到一個可被稱為有福、
善良、可靠之人的肖像;耶穌告訴我們,溫良的人、憐憫
人的人、締造和平的人、心裡潔淨的人、饑渴慕義的人,
都是有福的。
這也是政治和宗教領袖、國際組織負責人、企業和媒體主
管人員的一項行動綱要和挑戰;執行相關的業務及所負的
責任時,要實際應用真福八端的精神。
以和平締造者的態度來建立社會、團體和企業是一項挑戰
;拒絕遺棄他人、破壞環境,或拒絕只求獲勝不計手段,
那就是慈悲的表現。
為了做到這些,應該甘心情願面對迎面而來的衝突,解決
衝突,讓衝突成為新進程這鏈條中的一個環節!
在行動上,要以團結做為創造歷史及在社會上建立友誼的
一種方式;積極非暴力,可以向大家證明,團結合一確實
比衝突更有力量,也更能產生效果。
世界上萬物彼此都是相關連的,分歧差異當然會造成摩擦
;讓我們以建設性和非暴力的態度面對,這樣,在衝突、
緊張、對立的生活環境中能達致多元並賦予生命的合一,
保留了對雙方有用和有效的一切。
我保證教會會盡一切努力,透過積極和創造性的非暴力行
動,來協助建立和平。
二零一七年一月一日,「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這個新的
機構就要開始運作,這個部門會幫助教會以更有效的方法
促進「正義、和平、關懷萬物等可貴的善」,同時,關心
「移民、貧困者、生病的人以及被排擠、被邊緣化的人、
遭監禁和失業者,還有軍事衝突、自然災害的受害者以及
各種形式的奴役和施虐」。
這樣的回應,不論是多麽微薄,每一個回應都有助於建立
一個擺脫暴力的世界,這就是走向正義與和平的第一步。
結論
依傳統,在十二月八日聖母始胎無染原罪節這天,我簽署
這份文告;聖母瑪利亞是和平之后,她的兒子誕生時,天
使歌頌 天主的光榮,並希望善心的人都能在世享平安(
參閱:路二14)。
「我們大家都要得享和平;許多人日復一日地藉著小小的
舉動建立和平;許多人在受苦,然而,仍然耐心地努力做
締造和平的人」。
在二零一七年,願我們虔誠且積極地奉獻自己,驅除心中
及言語行為中的暴力,成為非暴力的人民,並建立非暴力
的團體,能關懷我們共同的家園。
「如果,我們在祈禱中轉向 天主;那麽,就沒有不可能
的事,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和平的工匠」。
二零一六年十二月八日,教宗方濟各發自梵蒂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