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改的呼籲
【福音:路十三 1 ~ 9】
正在那時,來了幾個人,把有關加里肋亞人的事,
即比拉多把他們的血與他們的祭品攙和在一起的事
,報告給耶穌。
祂回答說:「你們以為這些加里肋亞人比其他所有
的加里肋亞人更有罪,才遭此禍害嗎?
不是的;我告訴你們:如果,你們不悔改,你們都
要同樣喪亡。
或如史羅亞塔倒下,壓死的那十八個人,你們以為
,他們比耶路撒冷的其他一切居民罪債更大嗎?
不是的;我告訴你們:如果,你們不悔改,你們都
要同樣喪亡」。
祂講了這個比喻說:「有一個人曾將一棵無花果樹
栽在自己的葡萄園內;他來,在樹上找果子,但是
,沒有找到,便對園丁說:你看,三年來,我在這
棵無花果樹上找果子,卻沒有找到,你砍掉它罷;
為什麼讓它荒廢土地?
園丁回答說 : 主人,再容它這一年罷!待我在它周
圍掘土、加上糞;將來,若結果子就算了;不然的
話,你就把它砍了」。
【經文脈絡】
基本上,三部對觀福音都具有相同的結構:耶穌在加里
肋亞開始其公開生活,然後,漸漸往南移動到耶路撒冷
,最後,在聖城結束整個現世的生命。
路加福音在結構上最大的特色在於,作者以很大的篇幅
報導耶穌由加里肋亞走向耶路撒冷的旅程,使之形成一
個相當遙遠、耗時的旅程,一般被稱為「旅程報導」(
九51 ~ 十九27)。
在旅程中,耶穌給予門徒們以及一切所遇見的人不同的
教導;這個主日的福音就是選自其中一段和四旬期精神
相當配合的教導,主題是「悔改的必要性」(路十三 1
~ 9), 經文以不同的方式三度要求人們悔改。
【一個時空錯置的事件】
耶穌在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中,有人來告訴祂一個新聞
事件;在回應這個事件時,祂非常嚴肅且慎重地向人們
提出悔改的警告。
人們來,向祂報告的新聞是一個悲慘的事件:一些加里
肋亞人到聖殿去舉行祭獻時,被比拉多殺害,以致於「
他們的血與他們的祭品摻和在一起」(1)。
福音所描寫的比拉多這個殘暴的行動,在耶穌生活的時
候並沒有真正的發生;但是,在主曆三十五年的確發生
過一個與這個報導類似的事件。
大概是福音作者蒐集到這個事件的傳統資料中,卻沒有
仔細注意到事件發生的時間,將其編輯在這段經文中。
無論如何,這個資訊具體地反映了耶穌生活的時代社會
狀況;同時,路加真正的目的在於引出耶穌的教導。
【人人都必需悔改】
根據猶太傳統的信念,所有痛苦和悲慘的遭遇必定是罪
惡的後果;在這個傳統信念的背景下,使人相當困惑,
為什麼這群虔誠的猶太人卻被殘暴地殺害。
他們是否有罪?
或者,到底犯了什麼罪?
面對這個事件,耶穌拒絕判定任何人有罪;祂指出這個
事件所具有的嚴肅警告意義:「每一個人都有罪,因此
,都必需悔改,才能夠避免遭受相同的處罰」。
耶穌這個嚴厲的警告,大概影射耶路撒冷聖殿毀滅的事
實(參閱:路二一24)。
【一切事件都是為教導活人】
耶穌為了更加強調祂的觀點,立刻又舉出史羅亞塔倒塌
的不幸事件加以說明。
史羅亞塔,大概指的是位於史羅亞水池旁的守望塔,這
個高塔倒下、壓死十八個人;當時的耶路撒冷居民也認
為,他們是犯了重罪才遭到天譴。
耶穌不討論此事件和亡者之間的因果關係,祂卻指出它
對於活人的意義:這個不幸的事件是個警告,提醒大家
必需悔改;否則,也將同樣喪亡。
【無花果樹的比喻】
接著,耶穌講了一個無花果樹的比喻;舊約中,常常以
無花果樹比喻以色列子民(參閱:歐九10;米七 1;耶
八13);在這個背景之下,可以瞭解,這棵不結果實的
無花果樹所象徵的不結果實的以色列子民(參閱:三 8
~ 9)。
這個比喻給予聽眾一個非常急迫的警告,眼前的時間是
恩寵最後的期限,他們必需立刻結出悔改的果實(三 8
~ 9)。
【教會時代的詮釋】
耶穌時代的聽眾並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解釋,便能在當下
瞭解耶穌所講的比喻;因為,他們和耶穌有共同的傳統
和生活經驗。
但是,對耶穌復活後的教會時代而言,隨著時間的推進
,生活的脈絡和耶穌的時代差距越來越大;原本,比喻
相當生活化的意義日益模糊,人們因此開始嘗試給耶穌
的比喻加上詮釋。
這個無花果樹的比喻便成為耶穌代人們轉求的實例;直
到目前,人們並沒有結出 天主所要求的果實,原本應
該得到懲罰;比喻中的園丁象徵耶穌,祂來,宣講天國
的福音,要求人們悔改,祂的整個生命象徵
天主繼續容忍的時間;如今,耶穌完成了祂的工程,也
就是每個人都必需做出抉擇的時刻了。
【綜合反省】
今天的福音內容是耶穌關於悔改的宣講,這是路加福音
中最重要的主題之一(參閱:十13,十一32,十五 7,
十六30,十四47);路加在此連續以兩個具體事件和一
個簡短比喻密集地表達同一主題,更凸顯了悔改的重要
性。
「痛苦,是 天主的懲罰」,這是直到今日還相當流行
的一個觀念;然而,耶穌的話卻對這種看法提出嚴肅而
且清晰的批判,祂並不認為不幸的遭遇都是來自於人們
自己的罪過。
面對 天主的救援喜訊,耶穌教導人們應該意識到自己
的罪過,並且具體地悔改,轉向 天主。
福音經文提到的兩個悲慘故事、或其他類似的不幸事件
,相當清楚地表達出人類生命的共同體驗:每一個人都
捲入在罪惡的事實當中,都需要切實地悔改。
現在,是恩寵的時刻,也就是 天主仁愛的時間;對人
而言,就是反省與悔改的時刻,我們絕對不可因為審判
遲延未至,就毫不思慮生命的意義。
今天,和福音時代一樣,人們在生命中遭遇各種事件,
這些事件都提醒我們,收穫的時期必將來到,我們必需
在 天主前獻上生命結出的果實。
摘自 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