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憐憫的耶穌
【福音:谷六30 ~ 34】
那時候,宗徒們聚集到耶穌跟前,將他們所做、所教的
一切都報告給耶穌。
耶穌向他們說:「你們來,私下到荒野的地方去休息一
會兒!」
這是因為來往的人很多,以致他們連吃飯的工夫也沒有。
他們便乘船私下往荒野的地方去了。
人看見他們走了;許多人也知道他們要去的地方,便從
各城徒步,一起往那裡奔走,且在他們以先到了。
耶穌一下船,看見一大夥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
;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遂開口教訓他們許多
事。
【經文脈絡】
谷六30 ~ 44是一個相當大的敘述段落,整段經文由三個
主題交織而成。
首先,第30節承接前面 7 ~ 13節「耶穌派遣門徒外出傳
福音」的經文,十二位被耶穌派遣出去傳播福音的宗徒
,如今回來,重新聚集在耶穌身旁,向耶穌報告他們的
一切工作情況。
他們和耶穌原本是要在荒野之處單獨相處;但是,這個
情況很快的就被蜂擁來的群眾所打破,也因此展開一個
新的主題(31 ~ 34),敘述這些群眾和耶穌相遇後彼此
間發生的事。最重要的主題是34節所特別發展的 : 耶穌
對人的憐憫。
耶穌的憐憫心腸導引出整段經文最重要的敘述,也就是
「增餅奇蹟」(35 ~ 44)。
由於教會在甲年常年期第十八主日安排了瑪竇所記載的
增餅奇蹟;因此,在這個主日(乙年)的福音誦讀中,
只選取谷六30 ~ 34的經文做為內容,未將增餅奇蹟的敘
述納入。
【宗徒(使徒)】
馬爾谷稱這群從福傳工作回來的十二門徒為「宗徒」;
這個名詞在新約中,不論是瑪竇、路加或保祿的作品,
出現的次數都相當多;相對而言,馬爾谷是比較少使用
這個名詞的新約作者。
他在這裡採用這個稱呼,毫無疑問是指向他們被派遣的
事實;因為「宗徒」這個字的希臘文原意就是「被派遣
者」或「使者(徒)」。
而且,這個情況剛好回應到前面谷六 7 的經文:「耶穌
叫來十二門徒,開始派遣他們兩位兩位地出去 ……」。
「宗徒」一字,希臘文的原意就是「被派遣者」;因此
,基本上,凡是「被派遣者」都可被稱為「宗徒」。
但是,谷六30的「宗徒」一詞,已經隱約地顯出「頭銜
性」的含意;然而,在比馬爾谷稍後寫成的路加福音和
宗徒大事錄中,「宗徒」一詞已非常明確地變成了專有
名詞,代表「十二人」的團體(參閱:路八 1,九12;
宗一15 ~ 26,六 2)。
【福傳的成效】
這十二位被耶穌派遣宣揚福音的門徒,現在,都回到祂
的身旁,向耶穌報告「他們所做、所教的一切」。
他們的報告顯出,耶穌賜予他們的權柄產生顯著的功效
(三15 ~ 16,六 7)。
從經文敘述層面看來,從耶穌派遣門徒外出傳福音(谷
六 7 ~ 13),到他們又回到耶穌身旁(六30),所經過
的時間並不長。因此,這裡所表現的更可能是一個典範
性的行動,目的是為初期教會時代建立一個理想性的例
子:教會的派遣絕對不會徒勞無功、一無所獲的。
雖然,門徒和教會在具體的福傳道路上經驗到許多失敗
;但是,他們一再地把他們自己的派遣和整個派遣的源
頭、耶穌基督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並且,在耶穌自己的
派遣以及成就中獲得效果。
【公開福傳與個人神修】
耶穌邀請回到身旁的門徒說:「你們來,私下到荒野的
地方去休息一會兒!」
在這段話中,我們看見一個辨證的關係,一方面,耶穌
派遣門徒到群眾中,公開宣揚福音;另一方面,耶穌也
邀請他們回到自己身邊,退居到荒野寂靜之處休息。
這是耶穌的派遣及門徒們被派遣的特色,他們不只強調
福傳工作的重要,同時更兼顧個人的神修操練。
雖然,耶穌強調靜修的必要性;但是,福音的敘述也顯
示,耶穌和門徒們所需要的安寧與休息,常常被蜂擁來
的群眾干擾打斷。即使他們私下乘船往荒野的地方去,
仍然無法阻擋大批群眾跟隨他們。
【憐憫人的耶穌】
經文更進一步的指出:群眾從各城徒步奔走到耶穌所在
的地方。就經文的敘述層面而言,這個情況是為下面的
「增餅奇蹟」預做準備。
福音作者報導這個群眾聚集的情況,目的在於表達耶穌
的仁慈、憐憫之心:「耶穌看見……一大夥群眾,就對
他們動了憐憫的心;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
馬爾谷特別採用了戶二七16 ~ 17中梅瑟著名的句子:「
望 上主……委派一人管理會眾……免得 上主的會眾
如無牧之羊」(參閱:列上二二17;則三四 5),暗示
耶穌來自於 天主。
耶穌對於群眾的憐憫之情,驅使祂「開口教導群眾許多
事」;這一點非常符合馬爾谷福音所呈現的耶穌圖像:
是「具權威的教師」(參閱:谷一22)。
但是,這段經文中特別把耶穌的教導視為祂憐憫人的表
現;因為,耶穌的教導乃是給群眾指出生命的方向,就
好像牧人為羊群領路一般。
【綜合反省】
天主派遣耶穌來宣揚天國,為完成 天父的使命;耶穌
召叫門徒跟隨祂、並成為祂的合作者。耶穌在任何情況
中都努力加深自己和 天父的聯繫(參閱:谷一35-39)
,祂雖然為了傳揚福音、派遣門徒外出工作,但也時時
把他們聚集起來,退到僻靜之處,尋求和 天父更深的
合一;因為,離了 天主,他(我)們什麼也不能做。
向耶穌蜂擁來的群眾,表達一群生活失去確定感、尋求
更深的生命經驗以及渴望學習 天主道理的以色列人,
他們同時也象徵一切失去生命方向的人。
耶穌特別憐憫這樣的人,只要他們尋求耶穌的援助,祂
必然提供他們必要的教導。
基督徒必需時時投奔耶穌,方能得到祂的教導與援助。
摘自 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