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 天主的寬仁、公義與大能
智十二 13,16~19;羅八 26~27;瑪十三 24~43
默想
這個主日的福音有三個天國的比喻,分別從三個不同的
環境取材:即田間、園子及廚房。
耶穌以日常用簡單的素材,帶出天國的真理;比喻強調
兩個重要信息: 天主的寬仁與公義、
天主改變人與環境的能力。
耶穌以【麥子、莠子】一個有趣的比喻,帶出一個莊嚴
的信息 ~~~ 既寬仁又公義。
在麥田裡撒莠子,是當時做弄敵人的常見手法;一則,
莠子會和麥子爭取田地裡的養料,到發現問題時,拔掉
莠子,會影響麥子;此外,收割時,要分開麥子和莠子
,亦會浪費很多時間。
耶穌以一個令聽眾會心微笑的比喻,解答一個嚴肅的問
題。
因著基督的出現,天國已來臨,基督的死亡和復活,更
戰勝了罪惡;但是,事實上,為何世界仍充滿罪惡?
全能、全善的 天主,為甚麼容許罪惡繼續存在?
比喻告訴我們, 天主容許罪惡存在,一定有祂的意思
;應把判斷留給 天主。
這個比喻有其限制性;因為,莠子永遠不會變成麥子;
但是,做為一個人,改變是可能的。
天主不願意任何人喪亡,祂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若每人犯罪、立刻受罰,我們沒有多少個可以存在。
每人心底裏會痛恨惡人,惡人死光,會大快人心;難怪
,剷惡除害的影片一向受歡迎。
法律若未能立時主持公義,人會期望英雄人物出來鋤奸
;其實,任何鼓勵個人復仇、自己替代法律的意識,是
不健康的,更不符合福音精神。
比喻告訴我們, 天主容忍惡人的存在,是因著祂的寬
仁、慈悲;但是, 天主也是公義的,不像世間的法律
,對某些罪惡無能為力。
最後審判,是真實的、公義的、必然的,像收割一樣,
必定會來臨,罪惡勢力最終會被消滅;基督徒應當懷著
信德與希望生活。
麥子、莠子的種子甚難分別,不等結出果實是分不開的
;所以,此比喻也對我們說,不要太輕率對人做善惡判
斷,善惡,往往並非一看便知。
黑暗勢力的確存在;但是,把罪惡都推到魔鬼身上,
正是魔鬼的誘惑。
魔鬼並非唯一的撒莠子者,我們不要天真得像小學生一
樣,一聞到異味,就各自掩著鼻子,手指指向別人。
當我們說人是非,不願與人修和,排斥異己,心懷報復
,我們就是撒莠子的人,助長惡勢力存在。
所以,不要只埋怨為甚麼世界還有罪惡存在;不如反問
自己,我們信了基督,為甚麼還會做這樣的事?
芥子的比喻,強調 天主的國開始很小;但是,
天主的能力使之成長、發展,能容天下所有人。
酵母的比喻,象徵 天主潛移默化的力量,使天國在靜
默中不斷發展。
信息是: 天主有改變人與環境的力量。
讓我們提醒自己,罪惡是真實存在的,千萬不要讓自己
成為撒莠子的工具;同時不要對罪人或罪惡的環境失望
;如果, 天主願意,祂有能力改變任何人、任何環境
。 作者 吳智勳神父
反省與實踐
讀經一的結尾提到,「禰這樣做,是為教訓禰的子民,
義人必需憐愛眾人;並使禰的兒女滿懷希望,因為,人
在犯罪之後, 天主常賜予懺悔的機會」。
同樣地,福音中的比喻也告訴我們: 天主對人是如此
寬容,甚至容忍惡人的存在,願意等待,給他們回心轉
意的機會。
事實上,主基督便是我們的典範,祂以自己的一生來成
全 天主的意願,為使義人憐愛眾人。
因此,我們應該好好想一想:
1. 我是否常常輕易對人做判斷?
我真的能夠區分清楚麥子和莠子的不同嗎?
2. 什麼是「撒莠子的人」?
在生活中,我是否曾經做過「撒莠子的人」?
3. 如果, 天主都願意給人機會,我應該以什麼態度來對
待那些得罪我的人或那些惡人呢?
又,我能為他們做什麼呢?
信友禱詞
1. 請為世界的和平祈禱
祈求洞悉人心的 天主憐憫我們的有限,使我們不再心
硬,願意迎接 天主的愛,接受福音的薰陶;幫助我們
藉由學習基督、成為締造和平的使者,傳遞愛的訊息,
促使世界更加祥和、社會更加安定。
2. 請為世人的需要祈禱
上主,禰知道我們的需要;祈求禰垂顧我們眾人,派遣
聖神扶持我們的軟弱,使我們在考驗中學習聆聽禰的聲
音,服從禰的旨意,不會失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