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中的修會(路十 38~42)
張春申神父 著
今天,這段有關耶穌在瑪爾大和瑪利亞家中接受款待的福音,原意
是說, 天主的聖言是唯一的需要;正如「人生活,不只靠餅,也
靠 天主口中所發的一切言語」所表達的。
瑪利亞坐在主的腳前、靜聽祂講話;耶穌讚許她選擇了更好的一份
。瑪爾大為款待忙碌不已,反而,受到耶穌的規勸,不要操心過甚。
不過,這段聖經,在後代教會的註解中,有些靈修作家卻用來討論
兩種修會生活:默觀與傳教;瑪利亞象徵默觀、瑪爾大象徵傳教。
不論過去與現今,修會不只在行動方面,而且更在生活方式上面,
特殊地表達教會的性質;我們為了認識教會,稍為探討一下修會。
在教會歷史中,修會,是在第三世紀,才漸漸地萌芽與定型。修會
生活,從荒野中的獨修至集居的群修,從默觀的隱修修會至傳教的
國際修會,明顯地,在時代演變中,有極大的發展。
不過,基本上,修會生活可說淵源於耶穌基督;這並非意味著耶穌
自己已經指定修會制度,而是說,由於耶穌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
祂要求跟隨祂的宗徒要「為了我、為了福音,捨棄了房屋、或兄弟
、或姐妹、或母親、或父親、或兒女、或田地……」;因此,說是
淵源於基督。
後代教會中,有人因著 天主聖神的靈感,切願繼承耶穌和宗徒的
團體生活,為了天國,捨棄一切,於是建立許許多多的修會。
耶穌與宗徒的生活方式,漸漸地,在修會生活發展歷史中,歸結為
貧窮、貞潔與服從的三大幅度,並且矢發三願,終生徹底奉獻。
不過,有關這樣的修會三願生活,我們必須澄清一些基本概念;否
則,極易將修會會士與 天主子民,將修會與教會對立起來。
首先,當耶穌在宣講天國來臨時,祂要求接受天國的人,或者整個
教會都要有福音性的貧窮、貞潔、服從。
祂不是向大眾說過嗎?
「你們中不論是誰,如不捨棄他的一切所有,不能做我的門徒」;
門徒,指的是一切相信祂的人。
祂還說:「有些閹人,卻是為了天國而自閹的」;又曾說「願禰的
旨意承行於地,如同在天上」。
不過,福音性的貧窮、貞潔與服從,必須按照教會中不同的身分去
實踐。有人在家庭生活中、有人在獨身生活中、有人在富裕中、有
人在小康中;總之,接受福音的人,都應當實踐貧窮、貞潔與服從。
至於後代的修會,便是根據自己的會規,團體性地實行修會三願,
以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來實踐福音的要求。
因此,基本上,教會中所有基督信徒都以福音為生活的準則,大家
都有成聖的責任,只是各人的方式不同而已;因此,修會會士並不
在靈修生活上高人一等。
另一方面,由於三願,修會的生活方式能有形可見地為福音做證;
會士個人沒有私產,過獨身生活,聽從團體長上的命令,如此表現
出,為了天國捨棄一切的精神。
修會便如此在教會中為天國的來臨做證。
會士之所以如此生活,為了表明只有 天主和 天主的國是唯一的
需要,其他都是相對的、可以捨棄的。
當然,也由於三願,修士、修女多了一份自由,不受財帛、家室與
自我的牽掛,自由地為天國而生活、行動。
這一切都說明,修會,並非遠離教會;相反地,它是在教會中,並
為了教會而存在。
由於有人視今天福音中的二位姐妹為默觀修會與傳教修會的表徵,
引發我們為了認識教會,介紹、說明修會生活。
修會雖有默觀與傳教之分,不過,任何會士都應當在傳教中不忘默
觀,在默觀中也為傳教祈禱;瑪爾大和瑪利亞所代表的兩種生活,
是不應分開的。
反省與行動:
1. 我是否從聖言中汲取善度福音生活的智慧和力量?
2. 我如何看待教會中宣發三願的修會生活?
3. 我體認到自己蒙受成聖的召喚嗎?
以我的生活方式如何能夠達成?
禱文:
1. 請為 天主子民祈禱
主耶穌對瑪爾大說, 上主聖言是唯一的需要;祈求仁慈的
上主,恩賜基督徒能體認主耶穌邀請我們成聖的召喚,並常聆聽
上主聖言,使生活得以更新和聖化,願意為天國捨棄一切,傳揚福
音,服務他人。
2. 請為人權祈禱
陸軍役男疑因不當管教致死,受到各界關注並引發爭議;祈求仁慈
的 上主恩賜司法檢調當局能確實調查;恩賜軍警人員能尊重人權
,杜絕濫權和執法過當的行徑,保護人民生命的安全。
3. 請為各地天災人禍的災民祈禱
蘇力颱風橫掃台灣及大陸東南,均傳出災情;印度東部、中國四川
等地仍飽受水患之苦。祈求仁慈的 上主恩賜災害早日平息;災後
復建工作順利進行;恩賜亡者安息、傷者康復。並恩賜世人覺醒,
重視生態環保,力行儉樸生活,與大自然和諧共生。
留言列表